他是北洋水师的英雄,为何半个世纪来,一直被认定是民族败类?
196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甲午风云》的电影,塑造了邓世昌的民族英雄形象,风靡一时。同时,这部电影也误解了另一位民族英雄——刘步蟾,在后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成了人人唾弃的民族败类。
刘步蟾在北洋海军中担任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职位很高,是仅次于提督丁汝昌和左翼总兵兼“镇远”舰管带林泰曾而排在第三号的人物。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16岁加入海军,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学成,被派往英国研习枪炮和水雷。
从国外归来,在台湾测绘部落和海岸,制成详图,受到同乡前辈两江总督沈葆祯的重视,在海军中一帆风顺地升上去。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指挥,多次击中敌舰,次年在威海卫海战中殉国。
那么,这样一位民族英雄为何会受到诋毁呢?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刘步蟾违反议定的阵势,发出信号,令舰队横列,主力舰(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中。他是卑污的懦夫,企图居中躲避炮火。”
这种观点在史学界被广泛采用。
主要依据是1929年伦敦出版的英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的记述。
泰莱曾经是英国海军的后备后备少尉,来中国后在海关缉私船上服务,后钻进北洋海军,担任汉纳根的顾问兼秘书。作为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的亲历者,战争结束以后,他回到中国海关,继续供职,一直到1920年才回到英国。
回到英国后,泰莱开始撰写回忆录,回忆录的名字叫《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在他这部回忆录中,泰莱详细地描述了他在北洋海军中的经历,特别是他描述的一些战争的细节,颇引人关注。
在回忆录中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他丝毫没有提及“定远”舰的成功。“定远”的成功有目共睹,不少史料都有记载,泰莱没有写,肯定是故意的。
第二,刘步蟾在黄海之战中擅自下令改变舰队的阵形。
照泰莱的说法,北洋舰队本来议定用“分段纵列”阵形迎击日本舰队,由于刘步蟾故意错发命令,改为“相并横列”阵形,“引起舰队之纷乱”。因而造成“中国方面之不利”。
那么泰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刘步蟾不让他掌握北洋海军军权的报复。
泰莱是一个野心家,进去北洋海军后,他事事干预,梦想窃取北洋水师“总教习”的职位,妄图控制北洋海军,但由于受到刘步蟾等将领的抵制、反对而没有得逞。泰莱怀恨在心,所以写下回忆录,故意丑化刘步蟾。
泰莱的回忆录传到我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当时国内关于甲午战争、甲午海战的资料非常少,不像今天这么丰富。而泰莱又是战争的亲历者,所以他的说法被当作“权威”,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由此刘步蟾在人们心中的负面形象就形成了。
但是,改革开放后,历史学界的思想空前解放,随着大量史料的出现,刘步蟾的问题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经过研究发现,泰莱在回忆录中对刘步蟾的描述和评价,是不真实的,是别有用心的。
比如黄海海战中故意挂错旗帜,故意改变战斗队形,都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升旗发令,还是选择战斗队形,都是丁汝昌做出的慎重决策,绝不是刘步蟾的擅自所为。
基于此,专家们在对刘步蟾重新评估,把这个冤案翻了过来。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2012年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成为指挥果断,不怕牺牲,兵败后殉国的英雄形象,完全颠覆了50多年前《甲午风云》中刘步蟾怯懦的形象,还给了民族英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