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涌现出了五个强大的国家,历史将之称之为“春秋五霸”;到了下一个阶段,各个国家打仗之间招呼也不打了,这一时期更加的没有秩序约束各个国家了,周王室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时候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国时期了,也就诞生出了“战国七雄”。
那时候的秦国是一个强大的霸主,但是仍然处在和其他六个国家一个水平上的标准。后来有一个卫国人,叫作商鞅。因为身为卫国人,所以也就叫“卫鞅”。他的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提升了秦国的国力,却也触及了部分贵族的利益,最终因为支持他的秦孝公死后,自己也就落了个被“车裂而死”的悲惨结局。使得秦国越发强大的商鞅为何会最终惨死而不是被当作功臣呢?
推行律法,轻罪重罚
首先,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变法推行律法治理秦国。因为律法的严苛,能够使得平民或者贵族严守秦国的律法。
实行严格的连坐制度、轻罪重罚,繁重徭役,律法严苛。如果有一个人犯罪,知情人就要去告发,如若不去告发,知情不报,那就实行连坐。这个不是一家人的那种连坐,就算是自己的几个邻居做坏事了,也得揭发他们。这一规定虽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秦国的下层人民作乱,实际上是民主对于这种暴政极其反对,但是也别无办法。后来的秦国更是由于繁重的徭役和连坐制度使得接二连三的农民起义爆发,最后被推翻统治。
这时候的商鞅推行的连坐制度,就是给自己设计的一个制度吧,自己最后惨死看,亲属也有受到牵连的。这种制度的施行,让当时城里的百姓诚惶诚恐,担心自己受到别人的牵连,险些引起了社会动乱。商鞅推行律法进行变革没有错误,律法治理国家就是进步,错误的是商鞅施行的是暴政。
小家庭制,挑战传统
再次,《分户令》的颁发,让各个大家族、大贵族都分成小家庭。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必须分开,或者是按人口增加赋税。家庭的数量变多了,这样会增加秦国的税收,增加秦国的国库钱财。
在传统的观念里面,一家人就应该生活在一块,不能分开,商鞅这一个政令又是在挑战传统观念,一些人守旧也被他得罪。最主要的还是触碰到了统治集团中旧贵族的利益,原本几十口人交出一份赋税,最后变成了几十口人交出几份赋税,这是原本的几倍之多。如此一来,大部分的旧贵族还有普通百姓都是不赞成的,迫于国库。压力,秦孝公还是同意施行了这一政策。
这条律法的施行,使得秦国增加了国家的收入,秦孝公也对商鞅变法越来越支持了。但是商鞅的做法触及了太多的贵族利益,还有他的“军功爵制”,参加秦国军队,靠军功论功行赏,可以改变家世,但是这也意味着贵族的身份不再独一无二,甚至会被代替。于是这一政策虽然受到平民极其推崇,但是他得罪的贵族让他最后不得不死。
孝公去世,难保自身
最后,变法前期阻力较小,后期甚至被废除一部分。秦孝公在世时候,商鞅推行变法顺利,秦孝公一去世,变法就被即位的秦惠文王废除了一部分。
公元前338年,变法的最强推行者秦孝公去世了。旧贵族们也就等来了自己的报仇机会,贵族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要谋反。商鞅无奈,在自己的地盘上命令手下抵抗,他的手下才几个人?根本挡不住秦军,所以商鞅最后失败被抓。商鞅树敌太多,最后十分凄惨的被杀了。
在商鞅死后,为什么秦惠文王还是在施行商鞅的变法呢?因为他也是商鞅变法的支持者,只不过是碍于旧贵族的压力,自己也才刚刚登基不久,为了稳住朝局,自然不能表现得很支持变法。但是作为秦王,他为什么不救助这个让秦国变得强大的功臣呢?因为商鞅从前曾经想要处罚嬴驷,作为太子的嬴驷,身份尊贵,他的老师公子虔代受过错。想必嬴驷本人也是对商鞅不喜欢的,因为那种惩罚差点就被施加到了他的身上。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的,秦国日益强大。虽然商鞅死去了,但是他死后仍然有人推行他的变法。只是商鞅自己身居高位,过于迷恋权力,不能够及时退却,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的凄惨下场。
在每一次的变革、变法中,总会侵犯一小部分旧贵族的利益的,至于最终的结果是要使国家变得强大。人人都参与变法的过程中,触及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历史洪荒中的个人,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