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王朝都要重农抑商?管仲千年前的言论,仍然适用
迪丽瓦拉
2024-06-29 15:33:58
0

原标题:为何古代王朝都要重农抑商?管仲千年前的言论,仍然适用

重农抑商几乎是中国所有王朝的国策,不论是怎么时代,保护农民耕地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让农民安心种地,如何让农民通过种地便能养活一家,这就是古代君王最重要的工作,李世民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根本就是农民,因为人人都需要吃饭,只有吃饱了才能继续生活,才不会生事,老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里莫慌”。

重视农民没有错误,那为何古代王朝都要抑商呢?耕种和商业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放在古代这两者之间却又极大的关联,可以换个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古代的商业并不是不发达,只因太发达了,故此才需要国家来管控,中国人不笨,而且还非常能吃苦,只要用心做都能干出一番事业。

商人和农民一样都是没有贵族头衔的人,然而这两者之间的生活质量却天差地别,农民们过的都是苦日子,商人们虽然地位不高却有强大的购买力,生活质量非常高,而且商人有钱之后,社会底层的资源分配就会出现失衡,农民没有心思从事生产,再加上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社会底层出现波动,就会在上层引发地震,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为了让农民安心从事生产,提供足够的粮食,故此王朝就要打击商人,要将绝大部分人都拴在土地上,皇帝可以不要钱,却不能短缺粮食,粮食一旦不够就会出现大事,王朝颠覆也只是股掌之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农业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而粮食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只是如今粮食的产量提高了,而且还能进口粮食,故此人们的感觉并不明显。

几千年前齐国管仲就说:“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一句话便将农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解释的很清楚,古人早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然而直到今天还是有人不明白农业的重要性,甚至许多人质疑国家为何每年花费许多财力储存粮食,明明进口就能获得许多物美价廉的粮食,却依旧继续储藏,我想问一句,打仗的时候谁卖给你粮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抗美援朝战争的政协记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危急,中国...
原创 明... 胡惟庸是如何被朱元璋处死的呢?胡党之狱,也被称为“胡惟庸案”,是明朝初年的四大血案之一。洪武十三年的...
原创 民... 1936年12月中旬,关麟征所指挥的第25师驻扎在晋南地区。这个师原本是在红军东征期间,接到命令后西...
原创 美... 从全球角度看,每个国家都有两种愿望:一是成为超级强国,能在世界上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话语权,从而获取更多...
原创 明...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的乞丐到一国之君,这段历史故事足以让人感...
原创 诸...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会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诱惑。很多时候,眼前有机会击败一个强大...
原创 有... 荀彧无疑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谋士之一,他的为人正直,一心致力于支持汉室的复兴。 在东汉末年,董卓开始...
原创 历...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君主,他建立的秦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断剑录——“兵仙”韩信传第十八... 第十八章:攻占齐地·半渡而击 当项羽听闻韩信成功袭破临淄,心中大为震惊。他深知齐国的战略意义重大,一...
原创 汉... 在汉朝时期,现在的江苏属于徐州刺史部和扬州刺史部的管辖范围。具体来说,长江以北的地区隶属于徐州刺史部...
原创 换... 公元219年,关羽因大意失荆州,最终被东吴擒杀,蜀汉的扩张之路就此中断,蜀汉由盛转衰。这一事件让许多...
原创 蒙...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一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将领,他就是蒙恬。蒙恬凭借着英勇的事迹和卓越的军事...
原创 李...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和文化界对其划分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赞同梁启超先生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
美文选读丨成都公园里的一个名字... 望江楼公园-薛涛墓 在成都望江楼公园看到“薛涛”这个名字, 你是否也曾以为她是位现代诗人? 这位唐...
原创 李... 1913年,李四光去银行取钱时,竟然被人用棍子打晕,等他醒来时,竟发现自己被关在地下室里。然而,奇怪...
原创 将...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和智慧一直为后人传颂。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有远大抱负...
原创 明... 1389年,蓝玉带领一万大军远征蒙古,成功俘获了8万人,其中包括蒙古的贵族和士兵。他还在返回途中强行...
原创 甘... “大唐祖坟在甘肃哪?”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大唐王朝的祖坟一直被认为是永康陵,位于...
原创 他... 在清朝的官场中,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大臣,他虽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贫穷和廉洁。他的名字叫海瑞,这位清官的...
原创 她... 1966年10月,《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尉凤英是沈阳七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