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的死很不合理,为何不在死前主动退兵,考古给出新说法
迪丽瓦拉
2025-07-07 17:04:40
0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军事家和谋臣,一生几乎都在为北伐扫平曹魏而奔波。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诸葛亮因病情加重而逝世,但他在临终前的一些安排却让人颇感困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在病重时并没有主动撤军,反而将退军的重任托付给了手下,这似乎有违常理。而最近在新疆考古发现的一些史料则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令人更加疑惑。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诸葛亮这位才高八斗的军事家做出如此反常的决定?让我们一探究竟。

诸葛亮生平简介及北伐经历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阆中郡馀杭人。他早年曾投身于刘备麾下,建立蜀汉政权,并出任丞相和军师,主张衣冠南渡,最终在成都建立蜀汉基业。作为一代谋臣和军事家,诸葛亮一生最大的理想和夙愿就是北伐统一天下。

公元228年,蜀汉先主刘备逝世,蜀汉国运遂由刘备遗嘱托孤与诸葛亮和董允、马良共同佐理。诸葛亮接掌朝政大权后,便全心全意着手谋划北伐大业。从229年至234年,他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史称"五涉羁旅,六年征伐"。

这五次北伐均以武都为根本,以避开永安要冲和大渡河这两大咽喉,直逼关中和陇西。第一次北伐攻克陇山和上梁,威逼陈仓;第二次北伐进逼苦县朐,克服骘植,揭阳被围而返;第三次北伐统一陇西,攻下守望制敌胡同;第四次北伐攻克陇山,大破魏军;第五次北伐则即诸葛亮去世之役。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夺取战争主动权,消灭曹魏抗衡,付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力和心血。他在漫长的征战岁月里备尝艰辛,几度受创负伤,但却从未气馁。直到最后一次北伐,当他已垂垂老矣,伤痛累累之时,他依旧咬牙坚持,深恐错失良机。

《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病逝前安排的记载

234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用兵。此役诸葛亮自己督军,大军进驻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蜀军在渭滨一带实施屯田,与曹魏大将军司马懿对垒。同时诸葛亮还与吴国军队商定,协同曹魏进行会师攻击。

就在诸葛亮将功成名就,向着梦寐以求的大业胜利之时,一场沉重的打击却突然降临。八月,诸葛亮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情加重,形势危急。面对这场生命的考验,诸葛亮依旧保持着冷静和果决。他悉心部署后事安排,确保军心稳定,北伐大局不受影响。

其一,秘密召集心腹爱将,商议撤军细节。包括长史杨仪、护军姜维、司马费祎等在内,诸葛亮逐一交代,明确指示撤退顺序,要求在自己死后"密不发丧",隐藏自己已经去世的消息,以免蜀军受到冲击士气溃散。

其二,委派魏延接替自己统领大军撤退。《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终时曾告诫魏延"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这意味着要求魏延暗中接管军务,秘密撤军回师。若魏延违令,亦不强求,只需按计划稳妥行事。

从诸葛亮的这些临终安排可以看出,他万分重视这次北伐的战略部署和军心稳定。作为蜀汉军师,他对国家前途命运肩负重任,尽可能消除了任何意外因素和变数,确保北伐大业如期而行。

然而,这一系列安排却与诸葛亮平日的谋略作风有所出入。按理说,诸葛亮本人亲自指挥撤军,对于军心稳定和撤退顺利无疑会更加有利。而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反而将重任托付于他人?《三国志》的记载似乎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新疆考古发现的裴注《三国志》残卷新说法

20世纪20年代,一批珍贵的文物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出土,其中就包括了裴注本《三国志》的部分手抄残卷。这些残卷出自魏晋时期,采用新隶体书写,现存于新疆博物馆。

其中有关诸葛亮去世的《蜀书·诸葛亮传》残卷,记载了一段与陈寿《三国志》原作不同的内容:"亮粮尽势穷,忧奎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卒。"

按照这段残卷所述,诸葛亮之所以会突然撤军,原因是由于"粮尽势穷"加上"忧奎欧血"的重症身体状况。在这种被迫无奈的情况下,他在一个夜晚烧毁了营寨,率领残余士卒"遁走"撤退,最终不幸在撤退途中病逝。

与陈寿《三国志》所描述的诸葛亮在临终前谋划撤退细节不同,残卷记载显示诸葛亮当时是被迫采取主动撤退的做法,并非有意将军权转交他人。更为关键的是,残卷说明蜀军撤退是在诸葛亮生前就已开始,而非等到他死后才"密不发丧"执行撤军计划。

这一新发现无疑为诸葛亮去世前的种种疑团增添了新的解读视角。按照残卷记载,诸葛亮并非存心将撤退重任转交下属,而是被迫在身陷绝境之际采取了主动撤退。作为一代军事家,他选择临阵撤退固然是无奈之举,但也体现了高瞻远瘹的卓识远见,为大局着想,及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

当然,残卷的记载与陈寿原作存在明显出入,两者记录之间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和发现更多佐证材料。但无疑,这一重大发现为解开诸葛亮去世前的谜团增添了新的可能性和思路。

对两种说法的分析辨别

面对《三国志》原作与新出土的残卷记载之间的出入,我们不得不审慎评判,辨析两种说法的可信程度。

首先,就《三国志》本身的权威性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寿的记载更加可信。陈寿作为正史编纂家,治学严谨,著作备受后世推崇,对史实的考证应是非常严格的。而他所依据的《蜀志》等材料,也更可能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

其次,从具体情节看,《三国志》对诸葛亮做出撤军安排的记录,细节描述较为周密完整。诸如秘密传令手下,委派魏延统帅撤退,在行军途中隐瞒丧讯等安排,均体现出诸葛亮对局势的预判和精细部署,颇有其军师身份的架势和作风。

相比之下,残卷的记录就显得过于简略草率,难免会让人产生其并非直接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的疑虑。"亮粮尽势穷,忧奎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卒"的记述,除了点明撤退的起因,对诸葛亮临终前的具体部署和安排则几乎没有任何交代。

再者,就算残卷所述属实,我们也需追问,为什么后来会产生了与之不符的记载版本?难道仅仅是流传过程中被臆造和篡改了?亦或是残卷本身记载有误、缺漏?这些疑问都有待进一步厘清。

不过,从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的可贵操守和高尚情操来看,他在生命终点恐怕都是尽量将大局放在首位的。无论是主动撤退,还是安排接班人有序移交军权,诸葛亮所做的决定应该都是为了蜀汉的前程。这一点,两种记载或许是不谋而合的。

期待更多考古发现解开谜团

直到今日,有关诸葛亮去世前的种种疑云,依旧没有一个定论。无论是《三国志》的记载,还是新出土的残卷说法,都存在一些无法自圆其说的困惑之处。要彻底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恐怕还需更多的考古发现为佐证。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仅2020年,就有多批与三国时期相关的文物在内蒙古、四川等地陆续被发掘出土,内容丰富程度前所未有。

尽管这些新发现暂时还未能直接印证诸葛亮去世时的具体情况,但它们却为当时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四川发现的一批古陶器上的文字记录,揭示了当时蜀汉境内军需供应的困难程度;内蒙古出土的羊骨甲骨文则记录了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细节。

这些新发现虽然只是拼凑整个巨大历史拼图中的一些碎片,却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间接线索,或许能够为诸葛亮离世之谜带来一些新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为解开历史谜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古代遗址的勘探、古文物的修复与分析等,都可借助先进的手段加以辅助。一旦在相关遗址或出土文物中,能够找到与诸葛亮去世相关的直接实物佐证,那就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诚然,解开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疑团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界同仁们长期的辛勤耕耘。但只要我们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耐心钻研,定能最终揭开史书的重重迷雾,还原当年真相的全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林... 北京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元、明、清历代的宫苑,坛庙,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历史艺...
原创 日... 引言 日军当年为何不攻打延安?这个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疑问和探讨。毛主席三个安排据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详细归纳如下: 一、发展历程 前文明期:...
原创 溥... 提到晚清的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悲惨和傀儡,虽然他曾经贵为皇帝, 但是他一生都是不快...
原创 1... 1954年5月27日,久居台湾的汤恩伯乘上了前往东京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的时候,许久未笑的汤恩伯久违...
原创 诸... 文:史政畅谈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推崇士大夫的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直享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原创 八... 《亮剑》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魏和尚被黑云寨杀了,李云龙集结部队,要去剿灭黑云寨土匪谢宝庆。孔捷拦着不...
原创 他...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其他六国。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只是嬴政自登基后暴政,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情况...
原创 “... 其实自始至终,毛主席对“四人帮”的定位,都是恒定未变的。从“九·一三”后,包括“四人帮”在内的许多人...
原创 6... 引言 爱新觉罗·溥仪,在不满3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大位,身为皇帝,他曾经有着庞大而威武的仪仗队,有着...
原创 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这也为...
原创 四...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的时间,曾经主政云南多年的龙云终于从香港转机来到广州,他曾经的老熟人叶...
原创 与... 明朝时期,海盗倭寇横行,给沿海百姓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抗倭的历史上,除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闪亮的抗倭...
原创 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
原创 回... 提起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一直如雷贯耳——关于他兴建兴中会,立志救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原创 为... 明朝,立16帝、276连江山社稷、先都南京,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坐镇北疆威震蒙古,修长城,防倭寇...
原创 吴... 吴起比战国4名将厉害!单说军政,吴起当之无愧的兵家亚圣! 吴起比白起牛多了,白起在他面前只是个弟弟,...
原创 同... 在东方大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英明神武,或智勇双全,或忠义仁爱,他们的一言一行,无...
原创 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两千多年都处于封建时期,在这期间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