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第四位皇帝,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他在历史上,在推动清朝的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元1661年,面对动荡的清朝,年仅八岁的玄烨在懵懂中被推上帝皇的位置,成为万人之上的九五至尊—康熙皇帝,在他在位六十一年时间里,康熙皇帝以自己的手段平定内乱,完成反侵略战争,奠定清朝基础,以自己的丰功伟绩改写清朝历史,被后人尊称一声明君
身为帝皇,康熙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以自己的魄力弥补了前人遗留下的一系列不足,尽管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致使满清政府贪污腐败横行,但是依旧不可否认他在政治上所出的贡献。
除去这条,在择子上,康熙犯下一个致命错误,晚年时期的康熙两度废立太子,使得立储混乱不堪,众多皇子都觉得自己可以登顶帝皇,正是这样的错觉,造成了著名的“九子夺嫡”,在一定程度上内耗国力,拖延国家发展。
最终,在“四八党争”结束后,四皇子胤禛力排众议,凭借自身实力登基为帝,成为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皇帝。
从历史上看,雍正不亚于他的父亲康熙,并且,继位的雍正几度整改朝政,解决康熙遗留下的贪污腐败问题。
但是关于雍正的正统性传言,就一直从未断过,有的人说他杀父夺位,有的人说他篡改遗诏,其中传位于四皇子的于,被人大作文章,认为于乃是十改写,雍正是篡位十四阿哥才登上的皇位。
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雍正难道真的是篡位当的皇帝?
面对九五至尊的位置,身处帝皇家的子嗣早已经忘记血肉亲情,纵使如同唐太宗一样的明君,都曾发动“玄武门之变”只为帝位,明朝开创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起“靖难之役”将侄子朱允炆驱逐出宫,自己坐拥皇位。
这些历史的教训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也摆在康熙的面前。康熙的九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优劣,而且在清朝并没有明朝立长立嫡的规矩,因此每一个皇子都有登上皇位的希望,同时也放大了人性的恶与弱点。
哪怕是作为太子的胤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人性的侵蚀,忘记自己的身份,在康熙外出征讨准格尔时,胤礽在内准备帝皇服饰妄图登基,这让康熙一气之下废除太子,第二次再度被立为太子的胤礽依旧恃宠而骄,最后彻底被康熙放弃,无缘皇位。
第二个被康熙放弃的皇子是大阿哥胤禔,在废太子后,因为提出处决太子被康熙厌恶,让康熙寒心不已。
到最后因为皇子陆陆续续的退出,只剩下八阿哥胤禩,还有四阿哥雍正,不过当时的雍正并不被朝臣看好,论权势是八阿哥胤禩呼声最高,因此在雍正继承皇位后,一些风言风语就此传出。
认为康熙驾崩时,支持雍正的隆科多率先封锁死讯,并且找到遗诏,将“传位十四皇子”中的于,改成“十”,于是就变成“传位于四皇子”,雍正顺利登基。
但是细看,这个传言的漏洞十分多,首先一点就是康熙的遗诏里面只写了皇子的排名,不写皇子名讳,如此简单潦草的遗诏真的可能吗?其二是清朝的“于”不写“于”,写“于”。并且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作为满清统治者的康熙在写遗诏时,不用满文而用汉文?并且为了防止造假,康熙帝的遗诏不仅用“满”、“汉”、“蒙”三种语言,更是一式四份,如果真的想要篡改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在经过仔细推敲后,这个传言根本站不住立场,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并不能当真。不仅如此,在2013年,根据辽宁博物馆展示的《康熙皇帝遗诏》中可以看见,在遗诏中康熙皇帝清楚的用三种文字表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
从这里也能看出遗诏的真假,可以否定关于雍正继位正统性种种的传说。那么为何会有谣言说雍正继位是假的?首先一点争夺皇位的皇子众多,谁都不希望别人登基,尽管他们失败但是他们并不认可雍正的能力,在有限的条件里,他们散播出谣言影响雍正登基大有可能。
并且,遵照假的遗诏,如果康熙真的想让十四阿哥登基,为何在康熙去世时十四阿哥正在率兵打仗,完全远离权利中心,可见康熙心中根本没有将他罗列成继承人。
其二,康熙的遗诏虽然找不到篡改的痕迹,于是不愿意相信与拥护雍正的人,重新认为这份遗诏就是雍正伪造的,不管如何就是不承认雍正继位的正统性,加上当时九门提督隆科多,属于雍正一派,这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而且不管他们如何抹黑,不管雍正如何解释,不愿意相信雍正的人永远不愿意相信,哪怕是遗诏摆在他们面前,也只会得到伪造的借口,而非是承认。因此,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雍正的帝位开始不正统,谣言的攻击力开始逐渐显露。
这时关于康熙遗诏的真假已经非常明了,是否是雍正篡位十四阿哥的事实也摆在我们面前。这些种种谣言除了是对雍正的抹黑外,还有利用百姓对皇家辛秘的兴趣,最终以讹传讹,荒唐无比。
不过这些都不能影响雍正的登基,这些种种因果等到雍正继位后,就得到了清算,那些恶意散播谣言,或是阻碍他登基的人,有的被逐出族谱,有的被变相幽禁,可见帝皇家的无情。
不过雍正的勤劳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康熙完成满清的统一,但是康熙所遗留下的问题,所造成的贪污腐败对满清朝政一度造成深远影响,而继承皇位,接受满清王朝的雍正,利用自身手段改写了这些被人诟病的问题,雍正在位期间,满清的贪污问题大幅度下滑,真正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不仅如此,“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被雍正大面积推广,不仅雍正在位期间国力上升,在他死后,因为这些政策的存在,使得满清的国库一度十分充盈。
除去对百姓的政策,雍正还曾平定青海叛乱,巩固西北政权,确保中央集权的继续实施,继续维持国家统一。
雍正的丰功伟绩从来不是嘴上说说,他所干的种种事件,对当时,对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熙是英明的,但是同样,康熙虽然作为君王却依旧不可避免受到感情的影响,他更是一个父亲,不过在教导子嗣上,康熙无疑是失败的,对最喜爱的二皇子,康熙的两度废立可见对其的喜爱,但是康熙却没有教会他如何做人,最终养成恃宠而骄的性格被迫下位。
作为皇长子的大阿哥,本该以兄长身份呵护弟弟,却一心只为权势,心中毫无兄弟之情,这也让康熙彻底寒心。
而呼声最高的八皇子,不懂得避讳康熙,将自己的实力全部暴露在康熙面前,落得结党营私的下场。
这些既是皇子的缺点,同样也是康熙教育的失败。而作为最后继承皇位的四阿哥雍正,在起初时并无野心,一心只想辅佐太子为国尽忠,也正是这份纯朴的心让康熙注意到无权无势的他。
康熙不仅是明君,他更理智,既然选择储君一定出于大局考虑,而非是简单的喜欢。就比如率兵打仗远离权势的十四阿哥,康熙对他的定位仅仅是将,而非是一国之君,否则也无法解释后期时康熙的行为。
并且,在康熙尚未指定继承人之前,所做的种种事情其实早就有迹可循,康熙晚年时期,四皇子胤禛曾多次代替康熙前往天坛祭天,各种重要事件全部由胤禛负责操办。尽管并没有明面上指定,但是背地里群臣对其早就心有预料,所以雍正的登基才会如此顺理成章。
关于雍正的不正统,首先没有直接证据,其二辽宁博物馆展示的遗诏完全表明,雍正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而且根据雍正的种种事迹,也足以表明他的皇位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