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开始,历来以齐、晋、秦、楚为一流强国。后期虽然吴、越刹那暴起,但未能持续。拉通看整个春秋战国之世,乃以齐、晋、秦、楚为第一档。
这四国分据东西南北,极盛时天下称伯,不济也能自霸一方。
然而可惜的是,战国之世,晋国已经不复存在。但脱胎于晋国的赵、魏、韩,相较于苟延残喘的宋、卫、鲁等老牌诸侯,不知强了多少。与秦、齐、楚、燕并称七雄。
晋国在春秋之世,长期称霸,但最终走向没落至于灭亡,这是其体制决定的。晋国的体制使其称霸,又使其分裂,使人叹息又无可奈何。
霸权衰落之机,晋国也曾想努力挣扎,维护自己的地位,然而,日已西山,晋国的权力架构已然四分五裂,分裂已成必然之局,更何谈维持霸权。
从晋文公称霸,制三军六卿起,就已经埋下了晋国的隐患。
六卿之位,根据“长逝次补”,长期由晋国的十一家世族轮流把持,这样就相当于把晋公室的权力分摊到各家卿族。
若遇强君,能够很好地统筹,加上初代卿族有较深的忠君思想,便能很好发挥这样的体制。
因而晋文公称霸诸侯,一战压楚,晋襄公,长期索秦。霸业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而遇到弱主,再加上卿族世袭下来,初代的那种情分便薄了,公室便衰弱了。
期间,晋国国内发生数次卿族弑君的事件。譬如晋灵公为赵氏所杀,晋厉公为栾氏、中行氏所杀。
而内部的矛盾不光是各家卿族与公室的斗争,还有各卿族之间对于权力的争夺而展开的大乱斗。诸如五将乱晋,杀死先氏家主先克;下宫之难,赵氏险被灭族;郤氏被栾氏、胥氏铲除;胥氏被栾氏、中行氏铲除;栾氏之乱,被驱逐,等等。
中期晋国就这样把主要精力用于内耗,而忽略了外部争霸,伯业衰落。
其余强国,趁机图谋争夺晋国霸业。
楚国是与晋国长期争夺霸主的一位选手。楚庄王时期,是春秋楚国的高光时刻,击败晋国,一雪楚成王时城濮之耻。后世两国长期交战,在谁也压制不了谁的情况下,通过弭兵之会,楚、晋并称南北霸主。
齐国也想趁晋国衰弱之机,复谋霸业,但被晋国联兵讨伐。此时晋国尚有较强实力,但可见其余强国已敢对其发起挑战。
春秋末期时,就连晋国扶持起来的吴国,也敢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黄池之盟,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当盟主。
而对晋国臣服的各小国,在面临他国侵伐,国内动乱时,求救于晋国,晋国显得无能为力,只专注于国内的斗争。致使各国纷纷改而臣服楚、齐。
面对这样的情况,晋国也想一转颓势。
时楚灵王建造章华台以作享受之用,晋平公欲复霸诸侯,不以德政威服,却在炫耀奢侈上与楚灵王攀比,修建筑虒宫。
众诸侯观晋国此举,志在苟安享受,更是心存二心了。
此时齐国的齐景公更是想取代晋国霸业,齐景公虽未位列五霸,却也是一代强君,著名的晏婴,司马穰苴均是那时齐国的将相。
后来晋昭公继位,雄心壮志,欲图重振晋国声威。
一次晋昭公与齐景公会晤,两君投壶赌酒。
晋昭公举矢在手,晋国大臣中行穆子道:“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意思是,将酒比作淮水,肉为山丘,我家主君如果投中了,那就是诸侯之长。晋昭公一投,果真中壶。
齐景公投时,也效仿说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意思是酒如渑水,肉为山陵,如果我投中了,那就要取代你的位置了哦。说罢一投,也中了。
这下,齐、晋两国君臣好一番争论。
晋昭公见诸侯不服,齐国野心。当是时,楚国也兵锋强劲,不断向北扩张,灭陈、蔡(后复国),复伐徐,在北方修筑坚城以窥中原。
晋昭公决定举行一次会盟,大阅甲兵,以兵威震慑诸侯,巩固晋国的霸主之位。
平丘之会上,晋国召集了十几国诸侯。晋昭公悉起全国之师,兵车四千乘,开到平丘。整个春秋时期,一乘兵车配多少兵力因历史阶段、国情不同,向无定制,有30人、75人,甚至超过100人,《左传》中只记载兵车四千乘,未明确记载人数。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描述兵车四千乘,甲士三十万人。按照75人的周制(甲士三人,步卒72人)算,恰好三十万人。但《东周列国志》毕竟小说,只作参考。
而无论具体人数多少,四千乘兵车绝对是空前规模。晋国此前出兵,一般不过三、五百乘。城濮之战,晋临战七百乘。伐齐,八百乘。
这四千乘兵力,前后联络,把平丘塞得满满当当,东道主卫国的土地上皆是晋兵。会盟上,晋军一亮阵,唬得诸侯人人惧色。
然而平丘之会,终究只是一场秀肌肉的演出。齐景公表面臣服,却已看出诸侯并非心服。会盟不久,就出兵攻打小国。
而在制楚上,晋国也没能发挥盟主的作用。
时楚国令尹囊瓦强行向来楚国朝贺的唐、蔡两国国君索贿不成,将二国君囚禁。二国君屈服后被释放回国。蔡国君主向晋国请兵伐楚,晋定公召集诸侯大军会盟于召陵,连同晋国在内,共是十八路诸侯。然而仅仅只是攻破了楚国的方城以后,晋国大夫旬寅,主帅士鞅因向蔡侯索贿不成,借口天降大雨,率兵回师了。诸侯之军见盟主都退兵了,便各自解散。蔡侯遂又求援于吴国,却成就了吴国在柏举之战一举攻破楚都。
之后,晋国在不断的内斗中,消耗自己。公室被架空,最终卿族中,赵、魏、韩三家胜出,分裂了晋国。
在晋国大臣叔向与齐国大臣晏婴的一次交谈中,两人就各自国家未来命运的季世之论,交换了意见。所谓季世,即末世。两人都对各自国家暗淡的前途持悲观态度。
晏婴认为,姜齐要完了,陈氏弄权,齐国早晚是陈氏的,陈氏即田氏。叔向认为晋国卿家弄权,政出私门,晋国也快完了。
果然不久,田氏代姜,三家分晋,天下步入战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