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驾崩前,交给程咬金一个秘密任务,影响了唐朝之后200多年。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却牵动了大唐江山数百年的变迁。
在位时期,李世民一手缔造了盛世景象的"贞观之治",令大唐国力强盛、京畿昌隆。然而他驾崩临终之际,却颇有微词。是因为亲身经历了玄武门起义的惨烈教训,使他对继承人之策步步为营?抑或他早已预见大唐江山将有祸患临身?难道这个秘密任务,就是为了化解后世危机的关键一着?
而程咬金这位久负盛名的开国功臣,又为何被李世民托付重任?他所执行的秘密任务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大唐200年的命运?这一切的谜团,需要从李世民生平的经历中一一解开。
太子之争,国本之患
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之初,对几个儿子的用人安排似乎都无可指摘,但却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长子李建成生性张扬,自视甚高,认为太子之位理应由他继承。可是李世民打下无数功勋,又是继位时的枢机要臣,李渊不得不重用。于是,李建成被任命为太子,李世民则封为秦王。
谁知这一安排却适得其反。李世民凭借武力威信,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李渊废黜太子李建成,改立自己为新储君。李建成几经更迭,最终成了秦王麾下的一介布衣,其生死荣辱几多沧桑。更令李世民心有余悸的是,兄弟相残的惨痛往事。
继位后,李世民对儿子们防范更甚。原本他早年立下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对这个聪颖俊雅的儿子青睐有加,却发现其对继承人之位巴不得早些捞到手而居心不良。李承乾甚至还派人刺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李泰,打算一步登天夺取太子宝座。
这无疑让李世民想起了往日被李建成挟制的阴影,其痛苦万分,最终不得不将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他出京城。
可就在此时,原本被李世民视为备胎的小儿子李泰,竟也没躲过是非缘由。他在向李世民求情时,曾许诺将来若登基当皇帝就"杀子立弟"来换取宽宥。这番话一出,更惹恐慌的李世民惊疯了,痛下决心将太子之位移至性格温良的小儿子李治。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家国斗争,无不给李世民带来了深重创伤。继承人之位成为李唐家国之本,岂能稍有差池?这一系列关乎家族、王朝陷入动荡的风险,在他去世之际终于解开了谜底。
李世民驾崩前夕
贞观盛世二十三载,李世民年届古稀,身染重疾。他虽已立下李治为储君,但对权力之争阴影难尽,心中仍存挂碍。因此,在临终前夕,他采取了一系列谨慎部署。
作为开国功臣,李世民对昔日功勋尤为钦佩。他命令时任太子宾客的阎立本为二十四位武勋描绘画像,并将这些画像陈列于凌烟阁中。其中便包括了他手足可亲的心腹大将程咬金。
程咬金乃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军中干将,两人自幼年便已相识,后并肩作战,携手开疆拓土。李世民对他本性忠厚坦荡,且从未暗藏异心深信不疑。贞观二十二年,程咬金奉命与同僚李勣侯镇彭城,镇守陇右。
不料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英年早逝,临终之际却将一项秘密重任交予程咬金。其内容究竟为何,后世子孙几乎无人知晓,只知这件事将深深影响大唐江山数百年后的命运。
同时,临终前李世民亦有几番遗嘱。他先是叮嘱李治勿骄勿躁,切记严惩党同伐异;又申命太宗皇后武氏曰:"太子尚小,卿须钦佑之。"最后,目光缓缓扫视在场诸王与大臣,喟然叹道:"吾身后事,皆听程咬金安置。"
这番话一出,场下一片肃穆。李世民已将大权交予程咬金,而非太子亲随的禁军统帅房玄龄等护驾亲信。由此可见,他对这位赫赫功臣有着无比的信任。
程咬金承命护驾
李世民驾崩音讯迅速传遍京城长安及各路军镇。继任之储太子李治得知噩耗,深感悲痛,但亦不失素日冷静果断。他遵照亡父遗命,急令心腹亲信房玄龄、李矫等人护送自己入宫即位。
然而,京城各路将士却并未如期看到太子驾临的景象。相反,在长安城三门之外,却是程咬金麾下亲卫铁骑浩浩荡荡开道前行。
原来,在收到李世民临终嘱托后,程咬金立即遵从军令,秘密启程自彭城趋京师。及至长安,他先命手下将士把守三城门户,切断朝野通衢。继而派出亲信前往慈恩宫,将太子李治护送至宫中。
无人可阻,程咬金如法炮制,一气呵成。他随即下令,在京城街衢张挂挽歌挂白,宣布皇帝圆寂之痛讯,并按仪典选拨太监侍从,为太子李治即位大礼布置充分准备。
至此,京城已然笼罩在一片临朝更替的紧张气氛中。程咬金的亲卫把守城门,而朝中重臣房玄龄、李矫等人手下没有兵权,处处受制。他们只能懵懵懂懂听从程咬金的部署,暗中生疑,却又无可奈何。
数日后,太子李治终于在程咬金的护驾下顺利继承大统,正式登基即位。朝野百官俯伏雷门之下,拜接新皇帝诏命。整个继位仪式井然有序,所有宫权大员无不心服口服。
由此可见,程咬金执行了李世民生前的最后重托。正是他出手把持,才让皇位得以稳稳交接,终不致再现当年玄武门起义的惨剧。这一行为影响极为深远,不仅确保了大唐统一,更维护了帝王家权衡阻之理,避免了武将割据篡位的乱象。
女主外戚横行
李治继位后,虽承蒙程咬金等功臣保驾护航,但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皇储之位自幼年便在父亲李世民的防范之下,他缺乏亲信和独当一面的经验。加之性格过于温文儒雅,在朝政大权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这为日后皇权被他人把持埋下了祸根。李治纳妃不多,但几房妻妾中,有一名年方二十的温彻公主武氏最受宠幸。武氏年少貌美有声有色,甚至逐步染指朝政,干预人事任命。最终,连李治弟妇武曲殷都被她排挤到一旁。
武氏的势力与日俱增,她先是助纣惟谏李治废止"贞观之治",改革人事制度;继而暗中拉拢党羽,扶植家族成员入主权阙。她的儿子们骄纵跋扈,在朝野中横行无忌肆意妄为;其女儿入主后宫,也尽显骄横跋扈之态。
武氏家族权力日隆,已不知天高地厚,几番谋逆叛乱。开元二十年,李治驾崩,武氏遂与其党羽商量大计,拥立六岁幼小的李恒为帝,自己则成为太后暗中把持朝政。她在第二年改元"周"为年号,颇有另起炉灶之意。
此后二三十年间,武氏权倾朝野,改革制度,另立王朝。李唐宗室只得受其摆布支使。在武氏"周"朝统治期间,朝野大臣丁宝桢等人反复劝诫,终使武氏让位恢复唐号,但已令李唐江山一蹶不振。
这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一旦朝政被外戚女主所把持,便会为国家带来灾难性危机。甚至一手好功绩都将被抹杀,国运将一蹶而就。这正印证了李世民当年对权力之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担心。
影响深远200载
若说程咬金护送李治继承王位的举措为大唐开启了新的太平盛世,那么这只是暂时的。李渊王朝的基因缺陷,在后世终究显现出来。
当年李世民庄重交代程咬金接掌权柄护驾,全然出于预防朝局动荡。他对兄弟手足相残的阴影痛切在心,希望帝王江山能一级一级让贤,避免内战纷争。可惜,历经武则天一朝后,终于酿成大错。
武氏为妇人之仪所累,统国无方,导致立储混乱,加上外戚专权,反而大开了动乱之门。这正印证了李世民当年交代程咬金的用意,也是他晚年挂虑之所在。
直至武则天被废黜,李唐王朝才尘埃落定,才得以重新固本培元。然而,此后二百余年,王朝基础亦步亦趋,连绵不绝的战乱动荡从未曾止。朝廷财政一度枯竭,文物锦衣都被当了铺垫,显示出几近崩溃边缘的凋零景象。
若非程咬金那一把持,大唐可能会堕入宋、齐、梁、陈、周等诸候割据时代。即便如此,当年内耗以及武氏窃国,也为日后的百姓苦难埋下了祸根。
无疑,李世民驾崩之际所托付程咬金的那一重任,虽在太子继位时成功防患于未然,却终究没能彻底根治李唐之祸。大汉从无后嗣的悲剧再度上演,王朝更迭战火纷飞,于是命定承继了同等厄运。
结尾
毕竟,皇帝的独断已不足以左右朝政大局。朝野上下的习惯与通病,权力世袭制缺陷,外族入主的隐患,都为王朝更迭埋下了祸根。程咬金的一着棋,无非只是权宜之计,暂时遏制危机,却终究难以完全避免王朝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