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的废太子大多悲剧收场,为何这个朝代的都能富贵终身?
迪丽瓦拉
2025-07-08 00:34:54
0

#深度好文计划#东汉历史上有过三次废太子事件,分别为光武帝废太子东海王刘强、章帝废太子清河王刘庆、安帝废太子济阴王刘保,其中除后来借助宦官之力得以即位的刘保,即东汉顺帝外,其他两位废太子均与皇帝的宝座无缘,但是幸运的是,与西汉以及隋唐的废太子不同,他们不但都有较圆满体面的结局,其子孙后来也有机会荣登宝座。赵翼将其中的原因归纳为光武、明、章的崇儒友爱和废太子的恭谨退让,但是除此以外还有更复杂的原因。

一、东汉废太子生平

东汉的三位废太子很幸运,他们并没有随着被废而死于非命,也没有因失去特殊的身份地位而穷困潦倒,他们不但享受较高的待遇,甚至刘保后来竟能重新继承帝位,而且与继其之后成为太子进而与皇帝的兄弟们相处融洽,完全没有政敌间的仇恨和憎恶。

光武帝废太子刘强,本是郭皇后之子,建武二年 (26)被立为太子。郭皇后在建武十七年 (41)被光武帝废黜为中山王太后。刘强虽没有立即受到牵连,但 “常慼慼不自安,数因左 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两年之后,刘强被废封为东海王。同年,他的异母弟、阴皇后之子、原来的东海王刘庄成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明帝。光武帝“以强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 ”,并赐虎贲、旄头、钟虡之乐,以示尊宠;即使是其死后也郑重其事地为其发丧,特赐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龙旂以葬。

章帝废太子清河王刘庆是宋贵人之子,宋贵人本与马太后有一些亲戚关系,而章帝窦皇后又无子,因此得以在建初四年(79)被立为太子。但是马太后死后,窦皇后以挟邪媚道的罪名除掉了宋贵人,建初七年 (82),刘庆也被废,另立刘肇为太子。刘庆 “时虽年幼,而知嫌避祸,言不敢及宋氏,帝更怜之,敕皇后令其衣服与太子齐等 ”。新太子刘肇是梁贵人之子,也因窦皇后无子而得立,二人的这点相似之处使他们从小就特别亲近,“入则同室,出则同舆 ”。刘肇即位后,两人又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刘庆参与了准备诛除窦氏的机密行动,成为功臣。和帝死时,刘庆悲痛欲绝,呕血数升,不久也一命呜呼。邓太后临朝,仿照东海王刘强的前例以天子之制安葬了他,不久又把其长子刘祜作为殇帝的候补送上皇位,是为安帝,他享受了老父无福消受的皇帝荣誉。

安帝废太子刘保是安帝唯一的儿子,永宁元年 (120)立为太子,母李氏,为安帝阎皇后所害。无依无靠的刘保,在延光三年 (124),被安帝的乳母王圣、宦官大长秋江京构陷而被废为济阴王。第二年,老父驾崩,阎太后等人乘势欲将废太子刘保永远排除出宫廷,一方面密不发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打算从诸侯王子中另立新皇帝。但是最终刘保在宦官孙程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地夺回皇位,是为顺帝。他是东汉三位废太子中最幸运的人,是唯一一个成为皇帝的废太子。

以上依次简述了东汉三位废太子的生平后,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幼年被立为太子

刘强生于建武元年(25),不久就因生母郭圣通成为皇后而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建武十九年(44)被废,时年约 19岁。《光武十王传》称刘强立为东海王十八年,34岁薨,推之刘强废时应为 16岁,记载不同,盖因古人计年龄有实岁和虚岁之别)刘庆根据记载可以推算出生于建初三年(79),在建初四年(80年 )被立为太子时也只有1岁,建初七年(83)被废时约 4岁。同样刘保约生于元初二年(115),在永宁元年(120)被立为太子时不过5岁,延光三年(124)被废时也只有 10岁。他们在少不更事的幼年被推上太子的宝座,又在成年之前被赶了下来,小小年纪就历经风雨变故,这种经历影响了他们一生。

(二)生母在宫廷中失势波及太子地位

东汉废太子的生母都在宫廷中受打击而失势,这使废太子失去保护者,纷纷在其母之后遭废黜。刘强的母亲虽为皇后,因色衰爱弛常有怨言,加之光武帝本就欲立殷丽华为后,便被废掉了,两年之后刘强识趣地放弃了太子之位;刘庆和刘保都只是嫔妃所生,只因皇后无子得立,这必然触怒了心怀妒忌的强权皇后,结果他们的生母都不得善终,他们也随即被废。

(三)被废后皆得保全

三位废太子失势后都得保全,刘强降为东海王,刘庆降为清河王,刘保降为济阴王,享受诸侯王级的待遇,罢黜他们的父皇、陷害他们生母的皇后、以及取代他们地位即位的皇兄们都没有置其于死地,相反由于在本人没有过失的前提下被废,他们得到的更多的是同情。虽被降为诸侯王,却享受高于一般诸侯王的特殊待遇。

二、东汉废太子皆得保全的原因

西汉废太子皆不得善终,景帝废太子刘荣降封为临江王不久就因 “坐侵庙壖地为宫 ”被郅都逼死;武帝废太子刘据受巫蛊之祸,不但个人身死,连其家人也难逃厄运。但是东汉的废太子不但均得保全,就是寿终正寝后也异常风光,子孙后代得蒙其荫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其中既有表面现象,也有深层的原因;既有人为作用,也有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本人无罪而无辜被废,缺乏诛杀的正当理由。

东汉废太子都是在本人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被废黜的,他们在被废之前没做任何有违法纪纲常的事,其生母的失势虽影响到太子之位,但只是表面现象,之所以被废黜有着深层的原因,但这些原因不能成为诛杀的借口。

刘强被废的直接原因是郭皇后,而郭皇后的废黜更多的出于光武帝的私心,光武帝真正倾心的是阴丽华和其子刘庄:光武早年就有 “娶妻当得殷丽华 ”的夙愿,刘庄 “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这对母子才是光武帝的最爱,所以因郭皇后屡有怨言为由,将她与刘强废黜,正是为了给阴丽华和刘庄腾出位子。事实很清楚,郭皇后和刘强都很无辜,他们被罢黜的理由就不甚充分,就更别说诛杀了,从光武帝仍给予二人优待,并对郭氏家族成员大加安抚的善后措施,就可以看出他多少是有些心虚的。

刘庆的生母宋贵人被冠以挟邪媚道的罪名其实是屈打成招的结果,由窦皇后一手策划,是宫廷权利争夺产生的冤案,即使是对这起冤案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章帝本人都对宋贵人的悲惨结局表示同情,“帝尤伤之,敕掖庭令葬于樊濯聚”。刘庆当时只有4岁,既没有主动犯罪的条件,也没有人为嫁祸的可能,生母的罪名都只是无中生有,本人就更清白,皇帝出于怜惜 “敕皇后令衣服与太子齐等 ”,哪里还会忍心大加杀戮呢!

刘保的生母李氏刚生下刘保就被阎皇后鸩杀,她死的不明不白,史书上没留下处死她的正当理由,史书只称其为 “李氏”,可见她出身低微,在宫中没有地位。虽然没地位,但却生了皇子,种种证据表明这位皇子还是安帝唯一的儿子,是法定的唯一继承人,这就足以置李氏于死地,也是阎皇后任意毒杀她的根本原因。为防刘保报复,阎皇后、江京、王圣、樊丰轮流在安帝那里诋毁他,史书没有记载谗言的具体内容,但是一个年龄不足10岁的孩子能犯什么大错,无非是类似 “皇子有失惑无常之性,爰自孩乳,至今益章 ”等的言辞。这都是虚渺的罪状,不能成为诛杀的依据。

(二)在朝中势力弱、缺乏支持者,不会对当权者构成威胁。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废太子除刘强外被罢黜时都未成年:刘庆1岁立4岁废,历时3年;刘保5岁立10岁废,历时5年。刘庆和刘保自不必说,年纪小,当太子的时间短,不可能在朝中结交有影响力的重臣、培养支持者;他们的外家也势单力薄,不能给予支持:刘庆外家宋氏受宋贵人怨案的牵连,外祖父宋杨抑郁而死,家族全被赶出京师,直到刘庆的儿子刘祜即位为皇帝后,才得以重返洛阳。刘保的母亲李氏出身低微,又早死,早已与外家失去联系,所以即使刘保日后成为皇帝,也只追尊生母李氏为恭愍皇后,而不言对外家的封赏。正因为年纪幼小又没有支持者,势单力薄,对窦皇后和阎皇后不会构成威胁,才能得以不死。

刘强较为特殊,外家郭氏在光武发迹之前就是势力雄厚的豪族,东汉建立后在朝中任职,另外刘强还有四个同母的弟弟,依次是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阜陵王刘延和中山王刘焉。他被废黜时已经19岁,当了18年的太子,在这段时间内,应与朝臣有所接触,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刘强有一定的势力,同以上的刘庆和刘保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实际情况确是这些人既不能帮助刘强保住太子的地位,也不会成为置他于死地的累赘。

郭氏外家虽然尊贵,“(光武 )礼待阴、郭,每事必均 ”,但并没有实权,刘强舅父郭况在建武十四年 (38)只是个城门校尉,其他的舅父郭竟是东海相,郭匡是太中大夫,都是无足轻重的官职。相比之下,阴氏外戚官居要职:殷识为执金吾,辅导东宫,并且 “常留镇守京师,委以禁兵 ”。殷兴为卫尉,领侍中。刘强的四个弟弟在建武十九年(43)刘强被废时尚年幼,最大的刘辅只有6岁,这些幼弟都不成气候。与刘强有交情的朝中大臣不但不帮助他保住太子之位,反而劝说他尽快放弃,代表人物如以耿直闻名的郅恽劝他说:“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太 子宜因左右及诸皇子引愆退身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同新太子刘庄相比,废太子刘强仍是势力较弱,缺乏支持者,所以不会对当权派构成威胁,能够免于诛杀。

(三)被废之后谦让知退,避免嫌疑,没有授人以柄。

三位废太子被罢黜后都安于现状,接受现实,既没有毫无作用地苦苦哀求以证其清白,也没有愤愤不平地扬言报复。他们平静的态度、谨小慎微的生活方式使当权者放心,没有大开杀戒。

刘强是主动放弃太子之位的,郭皇后废后不久,刘强深感不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 ”。这一举动令正在为如何另立太子而苦恼的光武帝大加赞赏。于是 “以强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 ”。降为东海王后的刘强依旧是谨小慎微,因为兼食东海、鲁两郡,数上书欲还东海,对代替他称帝的刘庄也是词语谦卑、态度恭谨,当异母弟刘荆写信意图谋反时,刘强 “得书惶恐,即执其使,封书以上 ”,可见他避讳的程度之深。

刘庆废黜时虽幼,但知道避祸 “言不敢及宋氏 ”,得到章帝的同情,同时刘庆与新太子刘肇 的关系更是 密,“诸王莫得为比 ”。后来刘庆参与了消灭威胁刘姓皇室的外戚窦宪,成为功臣,但他仍 “小心恭孝,自以废黜,尤畏事慎法 ”,丝毫不以功臣自居。

刘保废黜后“悲号不食,内外臣僚莫不哀之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身边既没有父亲的关怀,也没有母亲的安慰,只能本能地失声痛哭。一个不足10岁的小孩子不会懂得争权夺利,也不会明白为何会突然被废,他既不会发牢骚,因为不知是谁陷害了自己,也不会向父皇申诉,因为正是父皇将其废黜。他的生母早死,外家不知所踪,当然不会 “言及李氏 ”犯忌讳,招来杀身之祸。

(四)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作用

东汉的诸侯王政策,一方面减少诸侯王的食封,另一方面又恩威并施,对诸侯王一般的违法犯纪行为加以宽恕,对威胁政权稳固的恶行大加诛伐。减少诸侯王的食封,就削弱了其势力;恩威并施的方式团结了大多数诸侯王,警示少数不法之徒,这些都是维护封建国家稳定的重要举措。废太子皆得保全,也得益于这一政策。东汉诸侯王势力小,实力弱,不能与中央政府对抗,杜绝了废太子心有不甘而举兵谋反的可能。东汉对诸侯王有宽大的一面,对于确实有过的诸侯王都能容忍,更何况废太子本来无罪,就更没有诛杀的必要。

东汉有崇儒的风气,上至皇帝本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明习儒经,政府官员也都以明经取士。而儒家极重孝道,将孝亲作为全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皇帝是万民之父,他的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更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命运,皇帝的家务事涉及国家政治,所以在处理家务事时必须慎重。这种连锁效应,对东汉废太子的命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废太子和老皇帝是亲生父子,与新太子是异母兄弟,在对他们的处置方式上,就不能不考虑社会影响,所以赵翼分析东汉废太子皆得保全在于“光武及明、章二帝皆崇儒重道,子弟习于孝友之训深者,故无骨肉之变也 ”,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东汉废太子皆得保全的原因是废太子本人无罪而无辜被废,缺乏诛杀的正当理由;他们在朝中势力弱、缺乏支持者,不会对当权者构成威胁;废黜后谦让知退,避免嫌疑,没有授人以柄;东汉实行的诸侯王政策和崇儒风气的社会大背景也有着影响作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琅... 导语:《琅琊榜》到了最后,莅阳长公主捧着谢玉的手书作为首告,由此拉开了当年梅岭惨案的翻案序幕,然而面...
原创 皇... 在古代中国,母壮而子幼,太后摄政专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最早的秦国宣太后,到最后的慈禧太后,都是如此。...
原创 史... 咱们都知道历史人物都是影视作品中长盛不衰的话题。今天要聊的这位叫做狄仁杰。狄仁杰这个名字听了相信你肯...
原创 史... 这真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个做过两国正牌皇后,并且先后六次被立为皇后的奇女子。那么,这到底...
原创 1... 1970年,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差,也许是想到了自己走后的新中国,主席忧虑重重地叮嘱唐闻生:“等我死了...
原创 鬼... 春秋战国是我国第一个大乱世,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即使到现在仍然对后世有着很...
原创 蒙... 蒙古黄金家族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黄金家族是指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元朝建立后狭义上黄金家族是指...
昭通古城的迟家大院重建后的样子 迟 家 大 院子= 位于昭通城挑水巷和广东会馆之间的迟家大院,从规模与形制上可与泰来街的李氏家祠媲...
原创 他...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两个人,他两当中的一个人让溥仪宣布退位,另外一个人把溥仪请出了紫禁城。但是解放后...
元朝末年,虱母仙何野云留题,惠... PS. 下面故事,是陈友谅幕僚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故事,与其他名字是“何野云”的人无关。(世上有多位同...
原创 1... 于 1964 年时,战功赫赫、威名鼎鼎的开国中将王近山,因与妻子离婚一事轰动全国,甚至还被撤职、下放...
原创 1... 提起开国元帅彭德怀,世人无不为其晚年的遭遇而感到叹息、心酸。众所周知彭老总在万年失势一事,源自 19...
自信的湖南师大,应该写得下胡适...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官微引用胡适教育观点引发的舆论风波,将历史人物评价、学术自由边界、高校独立精神等重...
原创 三...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纪事,很多人的印象都只停留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当中,其实,真实的三国纷争远比...
以译为媒: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 敦煌是古代中原与西域间的交通要冲,长期处于多民族共居的局面,形成了多语言、多信仰并存的文化生态,孕育...
原创 一... /文花开无田/图《重耳传》等电视剧照 一匹骏马能够做什么呢?在古代物资短缺的年代,它可以是战略物资,...
原创 一... 2013年3月,江苏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带的一施工工地意外发现了一座墓地。考古人员闻讯而来,大家...
原创 宰...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已经即位将近一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消灭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逃往终南山的寺庙...
台湾鬼谷文化学会参访团到鹤壁参... 中国台湾网3月21日讯 3月15日至18日,台湾鬼谷文化学会创会会长张益瑞一行80余人到鹤壁参访交流...
原创 郑...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春秋初期的小霸主郑国的衰亡。春秋初期,郑国在一代明君郑庄公的领导下,一跃成为中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