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时期的奇才,他在赤壁之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间接影响了整个历史的格局,他就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锐的谋士郭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似乎流行了很长时间,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倾向于挺郭嘉,对这句传言很是信服。
今天我们从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既不盲目捧杀,也不菲薄。首先,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决定有无三国的最关键一个点就是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如果能在这场战役中获胜,那么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将会少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曹操。
但最后的结果是曹操大败,于是就有了这段著名的三国时期。那么郭嘉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第一点就是他的决策能力,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后面临两个情况:第一点就是直毁许昌大本营,第二点就是继续追击将敌军全部剿灭。
而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四大谋臣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中有三位谋臣都表明曹操必须立刻回到许昌,否则整个曹魏政权将会有很大的危险。只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他就是郭嘉。郭嘉认为既然已经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不能够给敌人以喘息时间。
并且他建议曹操此刻必须立刻率领自己的全部军队前往内蒙古的乌桓地区,并且在乌桓地区彻底击溃袁氏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彻底剿灭袁氏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平定了多年的隐患。
第二点就是郭嘉说的很多话都应验了,这佐证了郭嘉确实有料事如神的本领。曹操打张绣,结果被人家张绣打了个稀里哗啦。袁绍得到了信,特意给曹操去了一封信,把曹操气得够呛,有心提兵想要弄袁绍,但一想自己的体量和袁绍的体量,这就打算忍一忍算了。
这个时候,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失败,说明袁绍十个必败的理由以及曹操十个必胜的理由。这顿气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来,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
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第三点就是郭家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也不必过分夸大。从审视的战略层面上讲,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郭嘉的确是曹魏营顶尖的谋士。
梳理曹魏前期发展轨迹,郭嘉在追随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官渡之战以及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乃至奠定曹魏一统北方的格局。而他死后,曹操在局部作战上却是败多胜少,以至于曹操赤壁大败哭奉孝,引得众谋士自行惭秽。
郭嘉在行军作战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外,郭嘉对人的判断也极为准确,早前郭图推荐郭嘉追随袁绍。郭嘉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转而投靠曹操,也准确料定孙策死于非命,“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三国的计策奉为三档:势、略、谋。势,是对天下形势的判断,对国家发展路径和国家关系上的理解和规划。
这一级别的计策以荀彧“挟天子以令不臣”,诸葛亮“隆中对”以及鲁肃“榻上策”为代表。“挟天子以令不臣”让曹魏在防御袁绍讨伐时有正义性,是官渡获胜的奠基之策。可以说从形式上奠定了任何地方势力,不能与曹魏中央政权代表相抗衡的局面。
“隆中对”和“榻上策”之所以都判断曹魏不可与之抗衡,要鼎足而立而不是直接统一天下,就在于此计策的政治正确。略,是对战略和战役的总体设计,以周瑜赤壁之战火攻曹营,陆逊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为代表。
作为战役的总指挥,都是在“略”上决定正确,影响了战役的走势,以弱胜强。谋,是在局部战争中的具体计策。以庞统连环计为代表,另官渡之战刘晔用霹雳车破箭塔,荀攸分兵偷袭白马,许攸奔袭乌巢断粮,都是谋的代表。
从这三个层面,郭嘉更多的是对战役总体走势的判断和对将领特点的判断,属于“略”中的顶级谋士。以“十胜失败”为例,是对双方主公和掌握资源的分析。虽然准确但在层次上与势还有一定差距。郭嘉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38岁,非常年轻。
有史料表明,曹操是有想法要郭嘉作为托孤重臣,如果郭嘉不死,也极有可能像刘备托孤诸葛亮一样辅佐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