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去年暑假,电影《封神:朝歌风云》的上映,殷商和西周的历史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片中“八百质子”更是引起了大多数观众的热烈讨论。
在影片中,东西南北四大伯侯令人印象深刻,除了这四大诸侯之外,还有800小诸侯的存在。后来,商王朝覆灭,周王朝建立。其实在周朝建立之后,仍然有800诸侯国的存在,也是有大有小,有些诸侯国甚至小的离谱。
(电影《封神:朝歌风云》中的质子)
一、从商到周,八百诸侯的演变
在电影里,导演借殷寿之口阐述了八百质子的来历:诸侯各遣其子。八百个质子来自八百个诸侯国。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段记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
(历史上的周武王画像)
周武王伐商成功之后,建立西周,西周照例实行分封制,将疆域内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大小,分给其他人。
相比于殷商的分封,周王的分封主要基于三项原则:除了自己的同族姻亲之外,还赋予在伐商中有功的大臣以封号封地,对于一些夏商王室的后人,周王也给与他们土地和封号。
分封的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但在各诸侯国内部,所有的大事小事都归诸侯自己管辖,拥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和土地。
(周朝疆域图)
由于所参照功绩不同,这些诸侯国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共同生活在周朝这片土地上。相处时间久了,诸侯国之间渐渐产生了摩擦,有些大的诸侯国甚至凭借自己的武力欺压一些小诸侯国。
二、鄅国——最小的诸侯国
历史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一个小的诸侯国甚至因此灭国。
这个诸侯国就是鄅国,称得上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小呢?
(图源网络)
在《左传》中有记载这样一件事,在春秋鲁昭公十八年六月,(也就是现在的公元前524年),正值夏季,鄅地的庄稼熟了,当时的鄅国国君鄅子率领城中的子民出门割麦子,就这么一会的功夫,还没回去就发现亡国了。
原来,邾国军队趁着鄅国国君带着臣民全部出城门收麦子之际,率领手下士兵偷袭鄅国国都,攻入城中,将城中剩下的百姓全部抓走,连鄅子的妻子和女儿也被俘虏。
(邾国故城遗址)
但是,由于鄅国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弱了,打不过邾国。为了救回自己的妻女和国民,鄅国只好跟着去了邾国,请求邾国国君放回自己的妻女。
经过鄅子的苦苦哀求,邾国国君邾庄公答应放回鄅夫人,但却留下了鄅子的女儿。
这摆明了是羞辱鄅子。鄅子的夫人是宋国国卿向戊的女儿,于是鄅国向宋国求救。向戊和他的儿子向宁决定教训一下傲慢的邾子。
向戊父子向宋国国君上朝启奏,要求发兵攻打邾国,宋国国君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鲁昭公十九年,宋国军队攻打邾国,足足打了三个月之久,终于攻下了邾国,邾国的全部臣民都被俘虏,鄅子终于为自己的国家报仇了。
(分封制下的周王朝)
不过,后来的事情发展却没有朝着预计的方向发展,鄅国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
帮助鄅子的向戎父子在宋国并不安生,向宁在宋国发动政变,失败之后逃亡别国,鄅国失去了宋国这个大靠山,又一次被邾国灭掉。
然而,邾国也不是最后的赢家。在鄅国被灭亡之后,另一个国家—鲁国,攻打邾国,邾国重复上演了鄅国的命运,只好割地求和,希望鲁国能够放过自己。
邾国将鄅国国土割给鲁国,于是,颠沛流离的鄅国又一次成为了鲁国的属地。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从鄅国的经历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随意一个国家就能轻易将其灭亡,这就意味着在当时以人口、土地为优势的朝代,鄅国不仅小,而且实力很弱,不被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
(众多诸侯国之一向国遗址)
三、大小诸侯,战乱不休
看到这你也许会明白,鄅国为什么会灭亡,作为一个小诸侯国,鄅国根本没有独立的力量和自由,它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臣民,甚至连王室也沦为俘虏,它只能依靠别国来帮助自己,因此,最后,连主权也保证不了,国家灭亡,成为别国的领地。
诚然,虽然周王分封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局势,这个制度也在短暂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安稳了周朝初期的政局,但这只是短暂的繁荣,各诸侯之间的互相征战从未停止,这点我们在鄅国的命运中就可以窥见。
(古代战火中的城池)
尤其是在西周后期,各诸侯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甚至连周天子也管不了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是常有的事,一些小的诸侯国在大的诸侯国夹缝中以求生存。
在诸侯国的兼并下,八百诸侯国的盛况不复存在,经过春秋战国争霸之后,秦朝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朝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无论是大的诸侯国还是小的诸侯国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
(秦朝先后灭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