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师六旅十二个团,这六个旅组成八路军的,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到抗战结束时八路军已经发展到90余万人,
这六个旅的首任旅长和继任旅长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尤其是陈赓的386旅,更是让日本人打出了“专打386旅”的口号,战场上威风赫赫,建国后他们各自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八路军成立时下辖三个师,每个师又下辖两个旅,分别是115师的343旅和344旅,120师的358旅和359旅以及129师的385旅和386旅。
陈赓大将
343旅首任旅长陈光
陈光,1905年生,湖南宜章县人。1927年,22岁的陈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红军后陈光作战勇敢突出,历经连长、副支队长、团长等职。1933年八月,任少共国际师师长,不久改任红二师师长,1934年率部参加长征,1936年任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
抗战爆发后,陈光任115师343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并担任主攻,林彪被阎锡山的小兵伏击受伤后,陈光代理115师师长一职。
陈光将军
解放战争时期,陈光在东北作战,先后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六纵队司令员、四野副参谋长等职。1950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1954年6月7日,因遭受不应有的诬陷和打击,含冤逝世。
1988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陈光的名誉,撤销原定的“反党”结论,恢复党籍。
344旅首任旅长徐海东
徐海东,1900年出生,湖北大悟人。1925年,25岁的徐海东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夏天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与了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海东先后历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红九军27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陕北会师后,中央红军的处境非常艰难,毛主席试探性地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要借2500块大洋,徐海东收到信后立刻从7000块大洋中拿出5000块交给了中央红军后勤部,这笔钱确实解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
徐海东大将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海东任115师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但是在旅长的位子上还不到一年,徐海东便病倒了,不得不回延安养病,毛主席亲自批示“安心养病,天塌不管”。
此后,徐海东大部分时间都在养病,解放战争时期也没能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作用。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大将第二位。
当时徐海东知道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说道自己长期养病,没能参加解放战争,大将军衔受之有愧,但是毛主席直接表示,徐海东不仅要授大将,还要位列大将第二位,这是主席对他的肯定,尤其是当年中央红军身处绝境时徐海东的慷慨解囊。
1970年3月25日,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下,含恨逝世于郑州。
358旅首任旅长卢冬生
卢冬生,1908年出生,湖南湘潭县人。卢冬生出生于一个佃户家庭,小时候曾给人放过牛,而牛的主人家有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少爷陈赓。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关系很好,后来陈赓的离家投军对他影响很大。
1925年,卢冬生到湘军第四师当兵,次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卢冬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一路成长为贺龙的爱将,成为第二军团的第四号人物。长征路上卢冬生率部或作前锋,或当后卫,时而攻坚,时而阻击,屡担重任,屡建奇功。
卢冬生将军
抗战全面爆发后,卢冬生被任命为120师358旅旅长,但是还未到职卢冬生便被调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被派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到驻苏联远东地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工作。
1945年9月回国后,卢冬生先后任哈尔滨卫戍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年12月14日晚在东北哈尔滨市制止苏联红军士兵抢劫时被害。殉职时37岁。如果不是这个意外,或许1955年大授衔时他可能会被授予大将军衔。
359旅首任旅长陈伯钧
陈伯钧,1910年生,四川人。
土地革命时期,陈伯钧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先后任排长、连长、纵队参谋长、师长、军长等职。
长征时陈伯钧调任红5军团参谋长,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指挥所部执行后卫任务,多次打退国民党军追击,被誉为“铁屁股”。而后又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军团长等职务。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伯钧被任命为120时359旅旅长,不久便被调到中央党校学习,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后方保卫党中央。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野战军第1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第45军军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大战役。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74年2月6日,陈伯钧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385旅首任旅长王宏坤
王宏坤,1909年生,湖北麻城人。
1927年,18岁的王宏坤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年,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宏坤先后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排长、连长,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副营长,第十师第三十团团长,第十师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宏坤被任命为385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神头岭、林南等战斗和战役。
王宏坤上将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兼桐柏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副司令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王宏坤任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3年,王宏坤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386旅首任旅长陈赓
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陈赓出生于将门世家,他的爷爷曾是湘军将领。1916年,13岁的陈赓就加入到湘军鲁涤平部当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后来参加东征还救了蒋介石的命。
土地革命时期,陈赓在上海的中央特科工作了四年,之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318团团长、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红军干部团团长、红一师师长等职。
陈赓大将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赓任386旅旅长,在刘伯承元帅的领导下抗击日寇,而且陈赓的386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战果颇丰,甚至日军打出了“专打386旅”的口号。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率领他的陈谢兵团先后参加了晋南战役、洛阳战役、宛西、宛东战役、淮海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有参加了抗法援越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战场回来后陈赓受命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开学,任院长兼政委、院党委书记。
1954年10月31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大将第四位。
陈赓大将称得上是解放军最为传奇的一员战将,年轻时在中央特科工作过。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人打仗;新中国建立后又帮助越南的胡志明抗击法国鬼子;朝鲜战场上又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打仗;回国之后办起了军校,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
1961年,陈赓病逝,终年58岁,是十位大将中最早去世的一位。
小结:
八路军六个旅的首任旅长,陈光和卢冬生都没能活到1955年,要不然很有可能会被授予大将军衔,剩下的四个旅长,陈伯钧和王宏坤被授予上将军衔,徐海东和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