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二战法国投降和德国闪击苏联,为何都选在6月22日这天?
迪丽瓦拉
2025-07-08 18:03:16
0

都说历史上有很多巧合,但象二战法国投降和德国闪击苏联,为何都选在6月22日这天?这不仅是巧合两个字就能解释得了的。虽然两件事相隔一年,但却说明了当时德国元首要称霸欧洲的野心早有预谋,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发生于1940年5月10日的法国战役,虽然德军没有刻意选择哪天打败法军,但在战场上却对“巴巴罗萨”计划进行了一次预演

如果我们把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以及进攻法国的战斗,与一年后德国闪击苏联的战斗仔细的对比一下,似乎能从中看到好多相似的地方。

在阵型排列上,都是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法国战役分成A、B、C三个集团军群使用镰刀计划,出其不意对英法联军实施打击;闪击苏联行动中,德军采取的也是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成扇形平推进攻,使用的是巴巴罗萨计划,在三个地域同时展开攻击行动。

在进攻形式上,都是使用装甲集团军开路,步兵占领跟进,配合空中联合打击。大家知道,无论是德军闪击波兰还是进攻法国,德军的装甲集团军都是首居头功,原因就是在二战开始前,德军统帅部就制定了以装甲力量为主导的快速打击方式,这种在一战中创建的现代化战争形式,在德军手上得到扩展后变得让对手措手不及,所以在二战闪击苏联行动中被广泛得到复制,并取得预期良好效果。

在进攻策略上,都是声东击西以欺骗手段吸引对方注意力,然后采取突然袭击方式迅速结束战斗。法国战役中,英法联军都认为马其诺防线是阻挡德军的一张王牌,可结果让英法始料不及,德军在古德里安率领下从阿登山区出其不意突破阿登山林,一路直抵敦刻尔克。同样在德军闪击苏联以前,苏联统帅部认为苏德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德军短期内不会对苏联轻举妄动,并把重点防御选择在南方乌克兰一侧,致使德军闪电进攻后,白俄罗斯以及西部特别军区遭受重大损失。

从一定程度上讲,法国战役是德军为进攻苏联所作的一次预演,镰刀计划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初稿。

德军选择在1941年6月22日这天闪击苏联,不仅是对一年前这个日子迫降法国的祝捷,同时也是对拿破仑在这一天进攻莫斯科的纪念

1940年6月22日,在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一周后,法国政府选择投降德国,历时42天的法国战役宣告结束。对于法国来说,这是个耻辱的日子,而对德军却是个值得庆贺的时刻。因此,当德国元首走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欣赏美景时,他心里却想的是东边苏俄的辽阔大地和丰富资源。

实际上,在德军铁蹄踏进波兰和法国的时候,元首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征服苏俄的战争了。1940年5月,当英法与德国交战正酣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正紧锣密鼓制定巴巴罗萨计划,也正是德军在法国战役中所取得的前所未有战果,使草拟计划的将军们看到了希望,在经过近七个月的紧张筹划后,1940年12月8日,元首批准了这个计划,巴巴罗萨计划也进入到倒计时,不同的是,具体展开时间没有确定,拿元首的话说,就是要给苏军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1941年5月,离元首规定的5月15日前完成所有战争准备的时间就要到了,德军统帅部却因猪队友意大利在非洲战场惹火上身请求救援,德军不得不推迟这个计划,将时间向后延迟。在确定进攻时间上,元首不仅想到了法国投降这个时间段,还想到了6月22日也是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时间。

德国元首一直想把自己装扮成欧洲帝国的勇士,既然拿破仑没有完成的事业由他来完成,不仅是对他本人的鞭策,也是对拿破仑的纪念。有法国战败日的祝捷,有拿破仑进攻受挫的鞭策,巴巴罗萨计划选择在6月22日,意义非凡。

同是6月22日,法国投降是绥靖政策自取灭亡,德军闪击苏联却是预谋已久的既定方针

虽然德军把进攻时间选择在1941年的6月22日,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德军也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对于法国来讲,6月22日是国耻日,却也有他们当初对德实施绥靖政策的作茧自缚。

发生于1914年的一战,经过四年的苦战,终于在1918年结束,但德国却从此深受《凡尔赛和约》的困扰,原因就是英法以战胜国的姿态强加给德国多种条件,其中不让发展军备和超额战争赔款,一度让德国民众怨声载道。也正是在这个和约的束缚下,英法为了更多地从德国获得利益,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办法,放任德国军备重新崛起,直到把英法联军撵到了敦刻尔克的大海里。

与占领法国不同,德国对于英法的需求仅仅是害怕腹背受敌,而对于苏联的企图却是元首渴望已久的。在战争发起前的二十年,元首就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向苏俄提出了奢望,因此,当德军解决法国和西欧一些小国的后顾之忧后,就全力以赴向东扩张了,巴巴罗萨计划也正是在这个环境中催生出来的。

当然,我们现在讨论德军为什么要选择1941年6月22日这个日子动手,除了上面讲的几个主观因素外,还有几个关键的战术因素需要考虑进去。

首先,德军采取的闪电行动,对部队的进攻速度和天时地利都提出了特别要求,选择在夏天最长的一天动手,对德军凌晨发起攻击到黄昏结束战斗,6月22日是最合适的一天。

其次,1941年的6月22日是个休息日,德军选择在这一天进攻容易麻痹苏军。

最后,就是人们常说的巧合了。因为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失利,加上几个因素的促成,元首最终确定了6月22日的进攻时间。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苏德战争》

精彩推荐:二战莫斯科战役,朱可夫亲临前线,为苏军打赢保卫战立下首功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朱可夫取胜有望,苏军实力在增长

二战奥廖尔战役,苏军抢占先机,为何损失巨大才赢得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说朱可夫和崔可夫在战场指挥上不谋而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强盛的秦汉,还是大一统的唐王朝、明王朝,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太监干政、掌权...
原创 古... 【朱允炆】即明代第二个皇帝建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推翻了,南京城破,宫中起了大火,建...
原创 细... 受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被曲解化了,而这里要说的三位名将也是如此,原本是智勇双全的名...
原创 慈... 在我国历史上,一代国家的统治者大多是男性,但也不乏有女子贪图权利,沾染国事。就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她...
原创 此... 看过电影一代宗师的人都知道,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位名叫宫羽田的著名拳师,是剧中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宗师,...
原创 清...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对历史的贡献几乎为零。清朝晚期几乎是每一个官员都贪,同时清...
《澶渊之盟》的签订,与北宋的灭... 全文共2893字 | 阅读需6分钟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
原创 刘...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所谓的“布衣天子”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对这两个人,毛泽东的评价都是...
原创 雍... 将军打仗离不开善战勇猛的战士,君主治国同样离不开能力出众的臣子。若无可用的兵,纵是以一当百的将军犹如...
原创 摄... 清朝历史上共有两位摄政王,第一位大家比较熟悉,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第二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吴三桂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兵马是...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吴三桂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本是明朝的将领,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清朝,打开...
原创 《... 导读:赫舍里·索尼,清朝初年有名的重臣。他对历经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四代君王,对大清对爱新觉罗皇室绝对是...
原创 历... 历史上唯一无污点的皇帝,去世已1400多年,仍有人愿为他守陵 哈特是美国的历史作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
原创 当...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小王子》 童话里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
晚清传统地方官书局的出版文化理... 所谓晚清官书局,指同光时期由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同治中兴名臣开其端,诸省督抚大吏倡其行或...
原创 故... 柳亚子《纪事诗二首》:“第一伤心民族耻,神州学界尽奴风。” 对于我国历朝历代 的 皇帝而言,他们心中...
原创 晚...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 千百年前,李白写下如此...
原创 国... 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如果当局统治者不能够很好地治理国...
原创 皇... 戊戌变法后,慈禧是恨透了光绪帝,本来是想放权让他实行维新变革,可到头来损害的却是以她为首的后党利益,...
原创 清...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很多军队,来保卫国家。清朝虽然是最后一个王朝,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