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授衔仪式,仪式上有很多将军都被授予了军衔,其中包括元帅、上将、中将和少将。虽然他们的军衔有高有低,但是他们为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分高低。名额有限,筛选的规则也非常严格,最终有十人当选元帅,五十七人当选上将。
上将中有很多都是能有资格能当元帅的,但是因为名额原因只能屈居于上将之位,比如粟裕将军就是一个元帅的遗珠。五十七个上将中有很多优秀的将军,邓华和韩先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上将中排位不相上下,但是指挥打仗谁更生一筹呢?
一、邓华和韩先楚
邓华和韩先楚都是开国上将中的佼佼者,并且他们都排在了上将中的前十名左右。虽然他们两个没有排在上将的前两位,但是他们的能力非常出众,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两个是上将中能力最强的,当然这其中也不包括差点成为元帅的粟裕将军。
要知道授衔要把很多因素考虑在内,不光要只考虑军功,还要把资历年龄等考虑在内,所以才出现了很多有遗憾的人。根据授衔的排名邓华是高于韩先楚的,但是这也不代表邓华的军事能力要高于韩先楚。因为两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直接比较也并不合理。
韩先楚与邓华比起来,他出身比较低,不像是那些将帅之才,一上来就能成为一军的统帅,而韩先楚在抗日时期只是一个副团长,没有很深的背景也没有很高的资历。直到解放战争的时候韩先楚才算是出人头地,有了很多亮眼的表现,并且还获得了旋风司令的称号。
尤其是在东北战场上,韩先楚多次打出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且还曾创造了歼灭国军一个精锐师的记录。在朝鲜战场上韩先楚也有优越的表现,正是凭借着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军功韩先楚才能被评上上将。但是邓华就有所不同了,他早在抗日战争中就已经是兵团的司令了。
邓华抗日战争中最高光的时候就是指挥了平型关大捷,而当时韩先楚还是一个小小的团长。邓华是将军中唯一一个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将军,他的能力其实和元帅是不相上下的。在朝鲜战场上,邓华更是被任命为副司令,和彭总配合共参加了五次战役,表现非常优越。
二、意见相左
韩先楚和邓华渊源很深,两人经常会一起参加战役,虽然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因为带兵的作风不同,两个人也经常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虽然在这期间一直是邓华的职位较高,但是韩先楚每次都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内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被完全解放,海南岛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被组织上派去解放海南岛的将军正是邓华和韩先楚两个人,两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但是在解放海南岛这个问题上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关于进攻时机上两个人争吵了很多次。
韩先楚的脾气是出了名的火爆,一旦出现了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他都会激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韩先楚坚定的认为三月是进攻海南的最佳时机,而邓华认为等到五月份各方面的都准备充分进攻是更好的时机,两个人也就此争执不下。
当时邓华的职位要高于韩先楚,他就跟韩先楚说是你指挥我还是我指挥你。后来两个人就上报给了彭总,说明情况后。彭总认为三月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所以发出命令三月必须登上海南岛。
这场战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还是要归功于韩先楚的当机立断。如果当时没有在三月解决海南问题,那么在美国攻打朝鲜的时候很有可能派兵驻扎海南,那样解放海南的局势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三、抗美援朝
朝鲜战场的总司令是彭总司令,而彭总非常欣赏邓华,所以组织上也派邓华前往来担任这个副总司令,两个人一文一武非常合适。而韩先楚作为兵团司令也来到了朝鲜战场,三个人又再一次在战场上合作,之前一直配合默契,但是在第四次战役中两个人又有了不同意见。
这次是关于战略的问题,当时有两个攻打目标摆在志愿军眼前,邓华认为应该先攻打横城,而韩先楚认为应该先攻打砥平里。其实两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邓华认为横城的难度小一些,先打下来有力于军队的士气,而韩先楚认为砥平里的军事意义更高,应该先把砥平里拿下。
两个人都各有各的考量,最终彭总还是采纳了邓华的意见,先攻打了横城。虽然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来美军对砥平里增加了兵力,后期再打砥平里就难上加难了。其实两个人都没有错,当时因为我军的增援不够,确实打砥平里有些冒险。
但是一旦当时错过了砥平里就很难攻打回来,所以韩先楚提议先攻打砥平里,如果我军在装备足够的情况下攻打砥平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从这件事情就能看出两个人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邓华更加注重大局,而韩先楚的战场洞察力特别强。
邓华的风格是师承林帅,打仗非常沉稳冷静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邓华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帅才。而韩先楚在战场上非常凶狠,从不错过任何一个战机,他更像一个优秀的将才。
总结
邓华和韩先楚都是我国优秀的开国将军,他们的军事能力都是毋庸置疑,也没有办法评判出到底谁打仗更胜一筹。他们性格不同,作战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在战场上却从不含糊,都是身经百战能打胜仗的将军。
能够成为开国上将的人自然不是等闲之辈,两个人的军事才能其实都是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的意见相左也是为了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都是为了军队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