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一位书生看不下去了,他非常生气,想我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弹丸小国给欺负至此,简直是奇耻大辱。
情急之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攻打日本。
听说当时军舰、洋炮,士兵都已配备齐全,只等一声令下,要不是清政府的阻拦,日本现在早就是中国的一个省。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位书生在没攻打日本之前,就已经将日本的版块划到了我国的版图之上,名字叫做四岛省。
这位奇人究竟是谁?他是如何计划攻打日本的,为何清政府要阻拦?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揭秘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吧。
大清外交,新学巨子
纵观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清末这段历史,往日惨景还历历在目,我国在洋人的长枪大炮面前简直无还手之力,西方数次列侵简直如入无人之道,简直异常屈辱。
尤其是日本,想往日向我们摇尾乞怜的日本如今居然在趁着西方列强欺负中国之际来落井下石,掺和一脚,简直是无耻又令人愤恨。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被动就要挨打,那么,我们就这么任其日本就只跳蚤在头上蹦迪,毫无理会吗?
有人问了,中国历史上难道没有人主动出击过那么一次呢?
当然有,这个人就是文弱书生宋育仁。
他就是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计划收拾日本人,并且付诸行动的中国人,他就是被后世称为清朝第一“狂人”——宋育仁。
1858年,宋育仁幼年时期十分艰苦,在他出生不久后,母亲就去世了。
但是生活上的痛苦并没有给他带来思想上的落魄,反而在艰苦的环境当中磨砺了他对待生活的积极上进。
18岁时,他考生了秀才,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一大才子,此时的光绪帝也注意到了这一位年轻有为的有志之士,并将他一路提拔到了翰林院,做了一名庶吉士。
他超前的思想得到了光绪帝的赏识,不仅如此,他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也有杰出的贡献,被当时人们誉为“谈新政最早的思想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梁启超和康有为也是他的学生。
洋务运动爆发后,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可君主专制却在不断地加强。
宋育仁开始意识到,三十年的呕心沥血的功效到底在哪里?我们的邻国通过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已经蒸蒸日上,而中国仍住在腐败当中苦苦挣扎。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国家几近颓废,后来又是甲午战争,一败朝鲜、再败黄海、三败辽东,屡屡的失利让宋育仁痛定思痛之后不断反思,认为改革还需要继续,于是向光绪帝提出了“君民共治”的思想理论。
在反思的和批判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与阐述了战败的原因,并寻求新的救国之道,于1891年又完成了《时务论》的写作,被当时的人誉为“新学巨子”。
出使欧洲,寻求变革
1894年,宋育仁得到了一个出使欧洲的机会,在33岁时跨行到外交事业上,毅然追随公使龚熙媛出使欧洲。
在出使欧洲期间,宋育仁真正的了解到了我国与西方的差距。
在我国君臣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西方已经发生了一场人类的巨变。
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到美国的独立战争,从法国的大革命再到英国的工业革命,这一切发生犹如一颗巨大的炸弹,轰然炸裂在了宋育仁的脑中。
这种巨大的反差来自国人思维的僵化,思想的束缚,当西方的工厂机器轰鸣时,我国的臣民还沉浸在田园生活里。
宋育仁此时清楚的知道,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完全只是洋务运动所导致的,也不应该是人们所导致的,而是我国传统封建体制和落后的思想所导致的失败。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想改变中国,走向世界,就得从军事、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改变,而不是一味的去选择性学习与模仿。
此时的改革迫在眉睫,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就在此刻。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宋育仁正在伦敦 、任中国驻英、法、意、比利时四国的公使。
1894年7月25日,在平壤战役中,我国派出了15000人,打了整整6天,最终溃败而逃,而日军也在有16000多人。
远在欧洲的宋育仁得到了清军在黄海战役中惨败,痛心不已。
而日本的胜利对这个小小的岛国更加猖狂,便开始效仿一些其他国家欺凌周围落后的一些国家。
当时的中国成了日本一个重要的目标,相比日本,中国的土地和资源堪称是十分丰富了。
相当来说,中国也是当时亚洲思想、技术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
这也使得日本的狼子野心得到了极度的膨胀,开始对我国施行列强,瓜分我国的领土。
在宋育仁眼里,日本如此弹丸之地,以前对我国卑躬屈膝,却只是比我国提前几年发起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君主专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竟然猖狂到如此地步,简直奇耻大辱。
上书朝廷,攻打日本
此时,我国对西方列强与日本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情急之下,宋育仁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希望能够让日本也尝一下被人欺凌的滋味。
于是他上书朝廷 ,奏请攻打日本。
当下,这位书生立即行动起来,他与当时时任使馆参议员杨宜治翻译员王丰镐等一起密谋从国外购进军火等战略物资。
这位书生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担保,经过了一番努力,向英国借了300万英镑(相当于现在10多亿英镑),用来支付兵船购费用,10艘鱼雷快艇、5艘军舰,同时雇佣了数千名外籍战斗人员,组成一旅水师,而水师提督就有北洋水师琅威理来率领。
再以澳大利商团为名,计划从菲律宾北上日本,将其的长崎和东京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来一个围魏救赵。
其实在当时来看,宋育仁并不是一时悲愤头脑一热才出此下策,他认为日本一个小小的国家,论及财力、物力都远远不及中国,中国可以和他们打持久战,日本根本就不是对手。
宋育仁对这次攻打日本势在必得,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为了让中国处于不败之地,他将前线所有的军事力量都放在了此次作战计划当中。
整装待发,坚决反对
宋育仁的这个想法在当时人们看来是异想天开,尤其是清政府的一些官员,认为宋育仁完全是没事找事。
现在看来,如果要是中国和日本起战,那么,澳洲距离南洋最近,势必会引起巨大的震动。
除此之外,以中国的名义从英国贷款那么多钱,如果战争一旦开启,后续的资金可定不止目前借的这些钱,战略物资势必会很匮乏,劳民伤财这是一定的。
而且,因为时间紧迫,慈禧和朝廷官员并没有通过正式的公文知道他在欧洲的策划。
从清政府官员的角度来看,极力反对进攻日本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在宋育仁打算以一腔热血报效祖国之际,龚照瑗的以一席电报昭告清廷。
龚照瑗和众多清朝大臣一眼,在他们看来,宋育仁完全是妄生是非。
李鸿章也极力反对宋育仁等人的做法,慈禧在此时也站了出来,严厉斥责宋育仁不会审时度势,立即下令电召宋育仁等人速速回国。
宋育仁不知道的是,慈禧早就和日本人勾结在一起,在1895年3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而此时的宋育仁对日本的作战计划也胎死腹中,一腔热血最终没能低过封建势力。
正在心灰意冷之际,又得知得了清政府早已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只能仰天长叹,写成了这本《借筹记》。
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发生的经过,以及对日本的作战计划以及战略部署,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 宋育仁对此事的愤懑之情。
清朝此时打算对回国后的宋育仁进行处理,但是因为此事涉及到众多朝廷官员,甚至一部份外国人,再加上当时中国一部分百姓的支持,如果严格处理的话,势必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暴乱。
于是清政府也只能轻拿轻放,对宋育仁从轻处理了,而他的这个奇袭日本的构想也终成泡影。
后来,宋育仁逐渐退出政治旋涡,开始归隐田园,潜心著书,于1931年12月5日在四川成都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