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走向共和:李鸿章借钱——明明是有求于人,为何还能理直气壮
迪丽瓦拉
2025-07-08 19:02:48
0

“海防捐”被紧急叫停,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又不愿给朝廷献金,为了帮助醇亲王奕譞解决“修园”困境,更为了哄得慈禧太后高兴,李鸿章只能采取最后一个办法——向外国银行借贷。

将四家银行代表召来天津以后,盛宣怀先行招待,并就一颗荔枝展开了文章:

“这是刚从广东运到的荔枝,请先生们尝尝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关于荔枝,我国唐朝时有一个优美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历史问题需要说明,“天津教案”发生以后,清廷一直有心将“直隶总督”的驻地从保定搬至天津,奈何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并不同意。为此,朝廷专门将“三口通商大臣”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并对“直隶总督”于天津办公的具体时间予以了明确规定——“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冬令封河,再回保定”。

所以,才有了《走向共和》中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于天津办公的具体情节设定。

只是,盛宣怀故意拖延时间的表现,还是被几位银行代表看了出来,其中一位说道:

“盛大人,我们只想尽早知道总督大人邀请我们前来的真正用意!”

盛宣怀心平气和的回应道:

“中堂大人准备九时三刻召见大家,还有二十秒!”

如此时间节点的设定,正是李鸿章的刻意设计。借钱,讲究个“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还钱”又最讲究“按时”,正如一位银行代表小声所言“中国人从来不懂得遵守时间,他们的官僚更是如此”,李鸿章想要成功借到钱,就必须先消除外国银行对“中国人不遵守时间”的错误认定。有了这个“准时守信”的信任基础,才是成功借钱的充分保证。

二十秒以后,李鸿章准时出现,借钱的基础铺设完成!

只是,李鸿章出现以后,有几个小细节,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1、银行代表想要和李鸿章握手,李鸿章视而不见;

2、当着银行代表的面更衣,李鸿章从容不迫、不卑不亢;

这里,不得不对《走向共和》的细节处理予以说明,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李鸿章“获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剧中的李鸿章换下“一品仙鹤朝服”以后,就是穿得“伯爵”该着的“九蟒服”。就服饰细节而言,《走向共和》的豆瓣评分之所以能够稍高于《大明王朝》,不无道理。

而李鸿章之所以如此“慢待”银行代表们,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偏就不认可自己“有求于人”的低姿态。有了这个借钱的高姿态,才能支撑李鸿章随后对银行代表“爱借不借,有的是人想借给我钱”的欲擒故纵。

李鸿章坐定以后,开门见山:

“请诸位来,是想向诸位借钱。”

既然是“欲擒故纵”,既然不是“有求于人”,就没必要弄那么多弯弯绕,直截了当最为合适。

“我北洋海军经费不足,致使新舰之添置,旧设备之更换,以及购买火炮弹药诸方面都难以落实,若诸位代表之银行,能在经费上予以援手,我必回报之!”

借钱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就是为了壮大北洋水师;借钱的好处也给予了说明,“我必回报之”。以李鸿章当时的朝廷地位而言,他有资格说这句话,更值得对方相信!

两段话交代完了所有信息,李鸿章不再发言,等待提问。

东方银行的代表提问:

“我非常欣赏总督大人的直率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将是我们今后合作的基础。但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东方银行借钱给你们,总督大人所说的回报是什么?”

再是列强,也是身处大清国土,懂得“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东方银行代表倒是懂得吹捧逢迎。不管借钱的结果如何,面前这位“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还是不能得罪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商言商”,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就算有慈善表现也绝对落不到清朝官方的头上。所以,他们最在乎的还是“回报”的含金量。

李鸿章的回答更为直截了当:

“利息。难道利息不是最好的回报么?当然,如果银行的利息能够低一些的话,我们将在其他方面予以补偿,比如,北洋海军将在贵国采购一部分我所需之军火。”

两个好处:1、借钱付息,银行信贷业务的正常回报;2、和该国进行军火贸易,让该国赚取大清国的真金白银。

汇丰银行代表发言:

“这真是个诱人的许诺!不过,总督大人能把这‘低一些’的标准说得更具体吗?”

外国银行进驻大清国土最真实的目的,进一步表现,点滴信贷利息算什么,军火贸易的巨额利润才是真诱惑!

从一开始的“爱搭不理”,到高姿态借钱的“理直气壮”,李鸿章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并非全是唬人,而是有着充足的底气,那就是各国银行代表无法拒绝的条件——从该国购置军火。

现在,李鸿章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可以开条件了:

“那要由诸位来定,我的标准就是利息最低的那一家。”

卖家希望“价高者”,买家自然希望“价低者”,此时的李鸿章就是一个“买家”,只不过商品是银行里面的钱而已。

只不过,李鸿章这出商业谈判中最初级的小伎俩,马上就被对方看出,怡和银行的代表忍不住了:

“总督大人是想让我们在您面前表演‘鹬蚌相争’那个古老的寓言吗?”

既然敢光明正大地给出条件、做出要求,既然敢如此理直气壮的借钱,李鸿章这点底气还是有的,既然被戳破,那就是索性直接承认,并进一步给出威胁:

“鹬蚌相争?你居然也知道鹬蚌相争?不争成么?你不争,还有十几家银行争着要借钱给老夫!听清楚了,是借钱,不是要你施舍!你不借,愿意让你银行的资金闲置在彼,悉听尊便?”

套路同样简单,伎俩也非常初级,但就因为“军火贸易”太过诱惑,而且还有着信贷利息的回报,李鸿章就是这么霸道。

爱借不借,有的是人想借给我钱!

态度、条件、要求全都给出了,多说无益,李鸿章拒绝再回答问题,只扔下了一句话:

“愿意借钱的,请盛宣怀大人和诸位商讨具体事宜。失陪了!”

做戏就要做全套,既然要高姿态借钱,就要将自己的“理直气壮”、“爱搭不理”进行到底。还是那句话:爱借不借,反正我给出的回报条件,不愁借不到钱。

事实证明,李鸿章的一系列操作让四家银行纷纷上套,盛宣怀带着各家给出的借贷金额和利息要求、还款时限,找到了胸有成竹的李鸿章。

“汇丰银行愿借八十万,年息六厘,两年还清;怡和银行愿借一百五十万,年息五点六厘,两年还清;法国东方银行愿借一百万,年息只要五点五厘照英镑折算,分十年偿还;德国德华银行也愿借一百万,年息亦是五点五厘,五年还清。”

信息很完整,东方银行的条件最合适,德华银行次之,怡和银行再次之,汇丰银行最次。

李鸿章问到盛宣怀的意见,盛宣怀给出回答:

“当然找利息最低的借。我的意思是向东方银行和德华银行各借一百万,再让德华银行将偿还期限也延至十年。”

商人的正常思维,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常规办法,但是李鸿章却不这样想:

“都向德华银行借,二百万,年息若不能再压,偿还期限延至十五年!”

至于理由,李鸿章如此解释:

“向一家借,越多越好。借少了你是他孙子,借多了他反而是你孙子!”

李鸿章的借钱思维让我想到了某位客户,当地银行领导时常上门慰问,公司开展各项业务都有银行的大力支持,原本以为这位客户很可能是银行的存款大户,后来得知,这位爷银行欠款千万级别。问其原因,笑答:银行不敢让我倒,电话费从来都是银行主动缴纳,从来不担心手机会欠费停机。

李鸿章只向德华银行借款,就是为了将还款压力全都押给德华,而非分摊给多家,如此一来,德华银行就会尽力支持李鸿章,防止李鸿章受到外界干扰而影响还款。可如果多家借款,多家联合向李鸿章施压,李鸿章的角色就会发生变化,从被人支持的爷爷,变成受人压迫的孙子。

至于李鸿章借多借少的思维,更容易理解,借的钱少,不足以影响银行的正常业务或者绩效考核,他就不会在乎,会索性交给法务部门处理,会想尽办法让你知道“欠债不还”的严重后果;可如果借的钱足够多,多到会影响银行的正常业务、绩效考核甚至生死存亡,那它一定会尽全力支持你,因为你的死活直接关系着银行的死活。

当然了,敢于如此操作,能够如此操作,肯定会有前提,那就是你得有本事让银行借给你足够多的钱。

除了这层特殊的借钱思维外,李鸿章还有着别的考虑:

“当然这二百万也可向东方银行借,但我已许诺,谁借钱给我,我就向谁买军火,得讲信诺。法国造的军舰不行,德国行。”

还是那句话,不管如何借钱,不管给谁借钱,信守承诺都是第一位的,答应给予对方的条件必须兑现。银行不傻,而且人家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千万不要拿着自己的侥幸对抗人家的饭碗,那才叫真傻。出于军火质量的考虑,李鸿章还是选择了德华银行背后的德国,放弃了东方银行背后的法国。

借钱也能借成爷爷,李鸿章的借钱操作,着实令人佩服!

(文章仅对《走向共和》的剧情解读,并非真实历史,烦请读者辨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强盛的秦汉,还是大一统的唐王朝、明王朝,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太监干政、掌权...
原创 古... 【朱允炆】即明代第二个皇帝建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推翻了,南京城破,宫中起了大火,建...
原创 细... 受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被曲解化了,而这里要说的三位名将也是如此,原本是智勇双全的名...
原创 慈... 在我国历史上,一代国家的统治者大多是男性,但也不乏有女子贪图权利,沾染国事。就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她...
原创 此... 看过电影一代宗师的人都知道,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位名叫宫羽田的著名拳师,是剧中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宗师,...
原创 清...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对历史的贡献几乎为零。清朝晚期几乎是每一个官员都贪,同时清...
《澶渊之盟》的签订,与北宋的灭... 全文共2893字 | 阅读需6分钟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
原创 刘...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所谓的“布衣天子”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对这两个人,毛泽东的评价都是...
原创 雍... 将军打仗离不开善战勇猛的战士,君主治国同样离不开能力出众的臣子。若无可用的兵,纵是以一当百的将军犹如...
原创 摄... 清朝历史上共有两位摄政王,第一位大家比较熟悉,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第二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吴三桂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兵马是...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吴三桂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本是明朝的将领,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清朝,打开...
原创 《... 导读:赫舍里·索尼,清朝初年有名的重臣。他对历经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四代君王,对大清对爱新觉罗皇室绝对是...
原创 历... 历史上唯一无污点的皇帝,去世已1400多年,仍有人愿为他守陵 哈特是美国的历史作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
原创 当...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小王子》 童话里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
晚清传统地方官书局的出版文化理... 所谓晚清官书局,指同光时期由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同治中兴名臣开其端,诸省督抚大吏倡其行或...
原创 故... 柳亚子《纪事诗二首》:“第一伤心民族耻,神州学界尽奴风。” 对于我国历朝历代 的 皇帝而言,他们心中...
原创 晚...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 千百年前,李白写下如此...
原创 国... 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如果当局统治者不能够很好地治理国...
原创 皇... 戊戌变法后,慈禧是恨透了光绪帝,本来是想放权让他实行维新变革,可到头来损害的却是以她为首的后党利益,...
原创 清...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很多军队,来保卫国家。清朝虽然是最后一个王朝,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