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淮海战役前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粟裕曾经向中共中央提出一个请求:让中原野战军的领导邓小平、陈毅和刘伯承,来统一指挥这场战役。甚至还有说粟裕只让陈毅和邓小平来,不提中原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刘伯承,这种恶意揣测革命先烈之间关系的讹传。上述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淮海战役前后历史事实所知既模棱两可,又歪曲误解历史的做法。
淮海战役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解放战争时期,针对我军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逐步取得胜利,为进一步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大好形势下进行的战略部署,粟裕、邓小平、刘伯承等我军高级将帅是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负责前线具体的作战活动。
笔者下文将对淮海战役前后国内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以及华东、中原野战军如何协同作战取得淮海战役这一伟大胜利的历史事实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误传和歪解历史的做法予以驳斥。
一、淮海战役前后国内的形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各界和平建国的请求,将枪口对准了解放区的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始了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
经过1945年到1948年这三年的艰苦作战,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挥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在对国民党的战斗中已经逐步取得战略上的优势。仅仅在1948年的前四个月中,就歼灭了国民党八十三个师一百余万人,导致国民党原来的四百万军队已经不足三百万,而我军人数则上升到了三百万人,在数量上已经扭转了原来不利的局面,胜利的天枰开始向我军倾斜。
1948年秋天前后,鉴于我军逐步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毛主席决定各个解放区展开扩大战果、消灭更多国民党部队有生力量的秋季攻势。1948年6月17日,我军先是在河南省东部的开封附近发动“豫东战役”,一次性歼灭了九万余人,这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第一次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到了9月,我军又发动了“济南战役”,全歼守军十一万人。
此外,在华北的“察绥战役”中,我军歼敌两万余人。在西北的“荔北战役中”,也歼灭了敌军两万五千多人。尤其是在这一年9月到11月间,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辽沈战役”,此战消灭国民党军队四十七万多人,一举解放了东北地区。
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取得的重大胜利,为接下来解放北京、天津以及其他华北地区奠定了军事基础。
二、淮海战役前的战略部署和人事任命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已经到了向锦州发动总攻的阶段,毛主席决定在淮海地区再开辟一个战场,和国民党盘踞在徐州的刘峙集团发起战略大决战。
10月11日,毛主席针对上述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运筹帷幄,亲自制定了一份《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由中央军委发给华东和中原野战军,作为进行淮海战役的战略规划。
这份电报提出淮海战役分作三个阶段进行,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攻占连云港附近的各城。第三个阶段,预计在两淮区域进行作战。淮海战役的战果,是要把苏北和山东等地区连成一片。
由于华东野战军负责人为陈毅、粟裕等,中原野战区负责人为邓小平和刘伯承等,两大野战军互不统属,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相关负责人在做了审慎的考虑后,11月16日决定邓小平、刘伯承、粟裕、陈毅、谭震林共同组成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总前委常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东野战军,尤其是关于粟裕将军的任职情况有必要做一详细介绍。要知道,粟裕将军最开始并不是华东野战军的负责人,而是他的老上级陈毅元帅。
华东野战军在1946年9月成立时,陈毅既担任华东野战军的总司令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中共中央在《关于集中山野、华野全力歼灭东进之敌给陈毅等的指示》的电文中,发布了“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指示,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的军政大权主要是由陈毅负责,具体战役的指挥权则是由粟裕来指挥。
到了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结束后不久,毛主席指示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积极为发动淮海战役做准备。
同时,毛主席决定调陈毅前往中原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让粟裕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一方面是为了统一两大野战军在军事、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工作,中原军区很需要陈毅前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想让粟裕指挥军队时放开手脚。
但粟裕再三请求仍由陈毅担任司令员,最终毛主席同意了粟裕将军的这一请求,保留了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但前往中原军区兼任第一副司令员。
搞清楚了粟裕在华东野战军的任职情况后,回到淮海战役前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上来。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电报中《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还明确要求了“粟裕、谭震林将一纵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以便早日与中野部队会合一起作歼灭李延年兵团之充分准备”。
而且要求“华东野战军集中8个纵队,精心组织一次对邱清泉、李弥兵团的作战,以歼其四五个师为目标;山东兵团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迅速转移至徐州、宿县间休整,准备协同中原野战军全力打黄维兵团。”
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是毛主席在电文中明确要求粟裕和谭震林将一纵的指挥权交给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指挥,这也是公开史料中唯一一条涉及淮海战役前后,粟裕交出指挥权的记载。
要注意的是,整个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投入战斗的正规军队总计十六个纵队,这里只是说到了将一纵的指挥权交给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指挥,完全没有粟裕主动提出请求陈毅、邓小平指挥的说法。所以在第一手史料面前,如果网络上的“粟裕请求毛主席让邓小平和陈毅前来统一指挥”的说法拿不出真正的史料来说话,那么讹传在这里就不攻自破了。
在接到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华东野战军迅速打扫济南战役后的战场,休整部队,随后将主力部队向山东的临沂和邹县一带集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另一方面中原野战军为了扫清发动淮海战役前的障碍,中原野战军在1948年10月先后解放了郑州、开封和洛阳,打通了由华北进入淮海战役战场的交通枢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配合华东、中原野战军各参战部队,广大解放区军民展开了轰轰烈烈支援前线的热潮,“一切为了前线”,“支援子弟兵,打倒蒋介石”之类的口号遍布解放区,反映了解放区军民同仇敌忾,打赢这场战争的坚定思想。
几百万农民子弟用“”支前小车队”、“担架团”肩挑马拉,硬生生凭借人力,源源不断地将各类物资送达前线,充分地保证了淮海战役的后勤,为打赢这场战役奠定了物质基础。淮海最后取得胜利时,陈毅元帅曾经对着自己身边的官兵激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啊。”
三、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参加淮海战役的作战部队,主要有华东野战军的16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以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一共六十多万人。整个战役依据毛主席在1948年10月11日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1948年1月19日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下一步作战计划》的规划,以及前线部队按照此作战方针进行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全歼黄百韬兵团,切断徐蚌线孤立徐州之敌。在华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相互配合下,我军在徐州东部地区协力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其兵团指挥官黄百韬也在此战中被解放军击毙,另国民党部队有两万余人在台儿庄等地起义。这一阶段的胜利,使得徐州东部陇海路两侧、津浦路徐州、蚌埠两侧,还有徐州以东的区域就此被解放。
第二个阶段是11月23日到12月15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相互配合下,我军在宿县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黄维兵团的司令员黄维和副司令员吴绍周被我军俘虏,孙元良只身逃脱我军的追捕。
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1月5日到1月10日,这一阶段的作战目标是全歼杜聿明集团。我军两大野战军协力作战下,在永城地区歼灭了邱清泉、李弥军团,最高长官杜聿明被我军生擒,邱清泉被击毙,李弥乘乱逃脱。
依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邓小平等前敌委员会具体指挥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完全是依照毛主席的战略规划进行的,只是战役的实际进展要比毛主席的规划还要顺利,取得的胜利也就比预计的还要大。
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淮海战役,总共才用了65天的时间,却歼灭了国民党的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总共5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长江以北的地区广大区域均被我军解放,为后面的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蒋介石也因为此战役而被迫“隐退”,国民党的统治此时已经分崩离析。
四、结语
粟裕请邓小平和陈毅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说法,在公开出版的权威学术著作、原始史料中均不见提及,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只是网络上个别人士对淮海战役高级指战员任命过程的一种揣测或者臆想,毕竟在他们看来:邓小平和陈毅是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军政负责人,由华东野战军善于打仗的粟裕副司令员提出由上述两人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作战倒也说得通。
但这种说法却是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夸大了个别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又加入了对历史的想象,导致得出的结论离真实的历史甚远。
如上文所述,淮海战役是1948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转变,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眼光下,筹谋规划的一场消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的战役。
为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时的步调一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慎重的考虑后,认命了以邓小平为前敌委员会书记、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为委员的前线指挥机关,负责贯彻执行中央的相关作战计划的。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粟裕请邓小平和陈毅前来统一指挥,却不请刘伯承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