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哪个朝代不想对自己的既有敌人或者潜在敌人做到“虽远必诛”?但是,这种做法是建立在一定实力基础之上的,如果自身实力不够,还硬要去“虽远必诛”,那结果只能是自寻灭亡,在敌人没有被“诛”之前,自己反而会先被耗垮。很显然,明朝的诸位君主很有觉悟。
明朝的确在开国之初,想过一举歼灭北元的势力,彻底扫清帝国北部的威胁,所以才有了朱元璋时期的蓝玉北征蒙古和朱棣的五次北伐。然而,说实话,真正有效果的只有蓝玉的北征,即使如此,蒙古的势力也没有完全被消灭;而至于朱棣的北伐,除了前两次之外,后面三次基本上连蒙古的主力都没见着,明朝自己反而因为多多次劳师远征而导致财政的匮乏,可谓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之后,明朝将长城以外的卫所全部撤销,防线退缩到长城一线,从此明朝再也没有主动出击过蒙古,而蒙古反而在对明朝的战争中处于攻势。
所以,明朝没办法“虽远必诛”的原因,概括来讲是因为明朝能力不够,但是,如果要细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从军事制度来讲,明朝的军事制度本身就相对落后
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简而言之,卫所,即将军户集中的地方,分布与全国各地。一个卫所的管理者往往是中下级军官,在有战事的时候,朝廷派将领指挥特定卫所的军户去作战;军户,即被国家规定世世代代当兵的户籍人口,这些人在有战事的时候是军人,没有战事的时候进行训练和耕作。
所以朝的这两个制度,造成了这么两个问题:
其一,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如此一来,在战场上,将领和士兵相互不了解,一来将领的命令难以被有效理解和贯彻;二来士兵的长处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其二,军队的非专业化。军户卫所制度,可以说就是唐朝府兵制的变形。军队半农半军,战斗力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而军户由于生活条件差,被束缚的太严重,由此导致了大量军户逃跑;再有,军户的公田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卫所的负责人吞并,而军户则实际上变成了这些人的家丁。所以,到明朝后期,朝廷的正规军基本上彻底废掉了。明朝后期李成梁的辽东铁骑,戚继光的戚家军,卢象升的天雄军,都是将领招募的私人武装,将领几乎都靠所谓的家丁来打仗,正规军,根本靠不住。
再加上明朝实行的以文制武,武将无论在何时都要受到文官的约束,虽然文官中也有诸如谭纶等军事素养高超之人,但大多数都是军盲,让这些人实际指挥军队,自然是没什么前途。
其二,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明朝实行及其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同时重农抑商,对于商人的打压严重,导致明朝社会本身就比较僵化。而明朝到了明英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流民问题,流民是由于天灾人祸导致失去田地的农户四处流窜造成的,这些流民实处流荡,对社会的治安造成严重威胁。
终明一朝,流民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连内部问题都无法解决,自然不可能有精力去应对外部的威胁。
有一个结论:能够做到“虽远必诛”的,只有某些王朝的某个时期,比如说汉朝的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东汉的前四个皇帝时期;唐朝的唐太宗时期以及唐玄宗开元时期。而这些时期的共同点,就是国内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武将的抑制程度较低。而明朝,从开国时期起,农民起义就不断发生,而军事制度又培养了一大批非职业军队,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高,所以,根本无力做到“虽远必诛”
至于“守国门”,其实也是勉强及格而已。明英宗时期被瓦剌打到北京城下;明世宗时期北方边境基本被俺答汗给打穿,最后发生了及其耻辱的“庚戍之变”;再后来,崇祯时期多次被皇太极突破到北京城下。
明朝连“守国门”都做不好,何谈“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