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朝廷一反前朝的“崇文抑武”政策是如何演绎的?
迪丽瓦拉
2025-08-31 20:03:08
0

历史上真正的宋朝当真"积贫积弱"吗?

其实它强的可怕。宋朝凭着"崇文抑武"的军事策略,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实用价值,利用其"儒将"与金,元,辽,夏等抗衡斗争,并最终将它们全部收归于国土,对外战争的胜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最终国土面积达两百多平方公里。"崇文抑武"战略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智慧斗争呢?

一:"崇文抑武"下的历史渊源

刚刚立国统一天下的大宋,可以说社会秩序混乱不安,政治根基并不稳固,百姓人心惶惶,边界战争蠢蠢欲动,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这一切都要求统治者高度重视国防安全和军事队伍的整化。而这与"崇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宋太祖赵匡胤如何大胆采用此战略,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唐朝灭亡史就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潘镇割据造成了"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导致了一个朝代的灭亡。这就是武官权大专政造成的深刻灾难。刚刚建立统治基础的宋朝,统治者谨慎地反思了前朝的历史教训,故而"崇文抑武"的背后是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崇文抑武"初现端倪

吸取了前朝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开始了一系列分割兵权,抑制武力的举措。

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公元961年,英明的宋太祖一番意味深长的讲话,不动声色地把兵权控制于自己手中。同时,重新调整军事制度以从根本上革除藩镇之弊。逐渐利用文官任知州事,设置通判,转运使,从而达到把财权,政权全部收归于中央的目的。调离藩镇中的一批精英队伍补充中央禁军,重新整顿了一批新的禁军队伍,从而达到了削弱了藩镇势力,使藩镇与中央禁军互相制约抗衡的目的。本着"内外相制"的原则进行兵力部署,京外与京内兵力大体平衡,定期更换驻地,以三衙分别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却无发兵之力。在职位上适当得任用一些便于管控的低级将领,并重新立法,颁布法令,严防武官与地方相勾结,霍乱朝政。

由此形成了枢密院,三衙,虎符三者相互牵制,财,政,军权完全控制于皇帝一人手中的局面,将万民掌控于手掌,被后世颂为"万世不易之法。"

宋太祖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铲除了武官夺权的可能,完全把藩镇势力的弊端革除于中央体制之外,排除了藩镇割据对其中央统治的威胁,对刚刚立国的大宋稳固统治根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声容盛而武备衰"的历史格局

"崇文抑武"的军事理论政策在宋太宗时期正式形成。他沿用哥哥宋太祖的文官政策,并开启了一套正式的文官制度。大兴文教,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录取的人数远超前朝,科举考试的登第者近万人,大批的引用儒生进士进入官僚队伍,通过科举,宋太宗网罗了许多人才。宋朝上至中央下至郡县,衙门里坐着管事的都是文官,并教导这些文官关心百姓。这标志着文官政治的正式形成。

宋太宗下令拜见孔庙和儒学圣人,对文儒推崇之至。号召百姓捐书,三馆的藏书达万余本,皇帝仍觉不够,下令新修"崇文苑"来招待天下贤士。

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下诏,让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儒臣利用国家藏书编类书一千卷,书名《太平总类》形成了"文治兴盛"。

文治政策在宋朝后代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最终在北宋中叶形成了"以文抑武"的局面。表现在文官在由皇帝直领的枢密院中占绝对优势,不仅在人数上碾压武官,在权势上也将武官排挤殆尽。导致武将失去最高指挥权,在地方统治中地位一落千丈。在任职上,经略使也开始由文官担任,至此,产生了北宋"儒将"打仗的说法。宋仁宗时,以文官为经略使,以武官为副经略使的体制基本确立下来。外出打仗中,文官作为"帅臣"总领一方军事,永有最高的指挥权,而武官则沦落为"将领",杀敌冲锋却出入受制,一切对文官听之任。涌现出一批以才能学识统领战争的"儒将",宋朝著名的有范仲淹,岳飞等。

四:"崇文抑武"的深远影响

(一)军队战斗力

由于文官在作战指挥过程中拥有最高军事决策权,不可避免地,使儒家思想成为指导地位并深深的渗入其中,形成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民族思想。当边界动乱诗,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成为了"外任其人,先修其德"。这必然带有着历史合理性,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和国库虚空的局面,但从根本上来分析,这是被动的,不现实的,不功利的,保守的,这与孙子兵学中的功利性产生了冲突。一定程度上,在作战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失去了作战的最佳时机,过于重视文治而弱化武力,也使得军队战斗力下降,最终败于兵强马壮。

(二)文化价值观

"崇文抑武"的思想开创了宋朝灿烂辉煌的精神文化,涌现出一批文人流传于世,成为了文化交流与繁荣的盛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巅峰时期,中原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汴京也成了当时世界最繁华最著名的国际化大都会。

但同时也形成了"重文轻武"之风,对于统治者来说,出发角度是防范武力因素对中央政治统治所造成的威胁。可是普通老百姓看到的不过是朝廷"崇文抑武"的政策倾向,文武官员地位的鲜明对比以及科举考试中文人濡士的家门显耀,所以对文科学习和科举考试投入极大的热情,也渐渐地形成了"以文为荣,以武为耻"的心理,都不愿意从武习军,可见重文轻武的风气影响极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发展,造成了文武职位的极度失衡,社会秩序的动荡。

(三)"文人论兵"的形成

重文轻武的风气与紧迫的边防形势共同作用催生了"文人论兵"的局面形成。"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的不但为"文人论兵"提供了制度基础,而且使文人群体树立了空前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典型代表。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理想精神境界。儒家文人认为自己担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和责任。应该对军事问题参与讨论,这正是"文人论兵"的重要思想基础。

(四) :对孙子兵学的影响

"崇文抑武"作为宋代基本的治国方略,成为指导国家的基本军事理论思想,是儒学与法学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孙子兵学"文"的方面,体现了孙子兵学在治国用武方面的价值意义,是中国是中国传统兵学的文化创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与时俱进的永恒意义。

参考文献:

《宋代崇文抑武与孙子兵学研究》

《易中天中华史之大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因... 自隋唐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以来,开科取士成为政府获取人才、收揽天下读书人之心的主要手段。宋太宗就曾说:...
原创 一... 每到一个朝代不稳定的时候就会有起义之人横飞而出,这样的人要么成功被天下人所知,要么就会因为失败而被深...
原创 韩... 中国的姓氏总称被称为百家姓,在14亿多的人口大国中,平均每个姓氏的占比不超过10%,但是在韩国有50...
如果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秦国能抵...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以雷霆之势横扫欧亚非大陆,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而同一时期的东方...
原创 战... 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刺杀案。 这一年,楚国的老国王楚考烈王,因病去世。楚考烈王...
原创 曹... #2021生机大会# 齐桓公想讨伐宋国。 管仲分析说,宋国虽然无理,但他隔我们那么远,不太好打呀。鲁...
原创 真... 罗艺死得多少有点冤。他本来是位选边站的高手,所以不论是隋炀帝杨广在位还是唐高祖李渊称王,他都能混得如...
原创 溥... 1644年满清入关以后,当时以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们为了更好的巩固满清统治,也为了剥夺当时明朝...
原创 因... 如果要说汉朝,除了霍去病、卫青、班超这些超级牛人外,其实还有一人,功绩完全不亚于他们,这人就是威震西...
原创 古... 所谓朝议制度,也称廷议制度,简单理解即为封建朝廷中央众大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平台。它自秦朝建立而生,至清...
原创 玄... 公元626年,新兴的唐帝国都城长安玄武门附近,发生了一场惊天政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秦王李世民...
原创 清... 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在皇宫里,那是一个不讲究人群的地方,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那一座奢侈的皇宫里面有着...
原创 古... 没事儿翻阅历史书,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般的大一统王朝,在经历六代皇帝之后,基本都进入了衰落期,即...
原创 长...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拼上全部国力展开的对决豪赌,同时也对战国七雄的灭国兼并态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原创 古... 朝鲜半岛学习中国科举制度,至朝鲜王朝时期得以完备发展,与同时期的明朝相比,两国因相似的国家体制,在统...
原创 溥... 【溥仪逃往天津时,和妃子们租住的静园】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北京后,逃到了天津。他...
原创 古...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的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充斥着铁与血。在古代,还处于一个冷兵器的时代...
原创 王... 浰头位于广东龙川县境内的山区,这里盘踞的贼匪势力最大,也最为凶残彪悍,王阳明风卷残云荡平了漳南、横水...
《仁王2》:战国时代的黑暗奇幻... 作为光荣特库摩旗下Team NINJA开发的《仁王》系列续作,《仁王2》自2020年3月首次登陆PS...
原创 新... 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谁会想到,一位出生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