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了高考制度,那么古代的科举与现代的高考相比,哪个更难一些呢?如果你参加科举,又能否高中状元呢?大学生、研究生等放在古代又是什么阶层呢?
科举制度的诞生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也就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我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是如何选拔呢?举荐。根据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如果这个人很不错,那就会被推荐当官,
权利也被中央进一步收拢,但是这种方法在后期也出现了很多弊端
。
例如,到了后期,权利被阀门氏族掌控,小喽啰压根就进不了中央,只能在底层无法晋升,二品及以上的官员基本都是大家族的人,这也形成了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的局面,对于皇帝来说,这不是他想看见的,毕竟哪个皇帝希望自己的权利被豪门控制呢?
于是到了隋朝的时候,隋文帝为了选拔官员,给寒门子弟一个机会,于是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具体就是下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的就能当官,这就是科举的雏形。
到了
隋炀帝时期
,他又扩宽了10科举人,没过两年,又增加了两科,但是这样还不够,于是他又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同时用考试的方法决定是否任用,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
。
到了唐朝,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词歌赋又成为了文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这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科举制度一直在完善,其内容也跟当政者挂钩,这些都暂且不提,我们只需知道一点,那就是科举考试很难,想要称为状元更难。
科举考试类别
拿明清为例,光是地方考试就有三个阶段,
学子上了私塾后参加的第一个考试是童生考试
,这个考试不分年龄大小,所以
年龄小的才几岁,大的都有六七十岁
!这中间的竞争力也不小,合格了成为童生,之后才能继续到地方进修学习。
成为童生之后开始到县府参加考试,这里有三个阶段:
县试、府试、院试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考试,
考中之后成为秀才,这时候才相当于拿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入场券。
到了八月份的时候,
贡院会举行乡试
,
这次的主考官就成为了有官职的朝廷大臣
,如果考中,那就是举人,成为举人之后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即使将来举人没有继续考试,那他在老家也可以成为鼎鼎有名的教书先生。
成为举人之后经过一番准备,他们开始进京考试
,这个考试是在京城的贡院由礼部主持,
也就是所谓的会试,
此次考试只录取300人
,考试高中之后成为贡士,这相当于成为了国家公务员,不管名次多少,都会有一官半职。
只有官职肯定不行,必须争个高低,于是为了看这些人的才华,又进行殿试和朝考,
这次考试是在皇帝跟前考,并且,这次的考试内容还是由皇帝亲自选定
,有时候皇帝来了兴致,还会当朝考问,获得皇帝青睐,那状元就没跑了。
科举考试与高考对比
常常会有人拿科举与高考对比,有人认为科举难,有人说高考难,下面就来对比分析一下。
有人说高考比科举难,尤其考状元的难度比拼。首先在人数差距,在古代,读书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往往一个村能出两个读书人就不错了。
在现代,
每个孩子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这本身就意味着念书的孩子比古代的孩子多,其次,古代总人数能过亿已经很不错了,
而如今我国人数有十几亿,相对比下来,学生也比古代多,竞争力也就更大
。
再者,
从考试内容上来说,高考比科举更复杂
。在古代,开始依据主要是四书五经,到了八股取士的时候,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更是固定了考试范围,所以很多人都会在考前押题,内容总共就那么多,只要准备充分就行,区别就在于谁的文章更得阅卷着的心,谁的文采更出众。
相比较科举考试,高考范围就广了
,虽然分了文理,但是不管是学文还是学理,在分文理之前,这些科目全部都要学习,几千年的知识储备和见识不是科举所能比的,最后就是,古代科举监考不严,打小抄的很多,相比较现代的监考,那根本就不值一提!
当然更多的人都倾向于科举难考,尤其是三元及第。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科举难呢?
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首先科举考试是三年一考,高考状元年年都有
,今年考试不如意还能继续复读,直到考中状元都行,并且还分文理状元,而科举一旦考中后就会被安排官职,从此与状元无缘。
其次,虽然高考人数比科举人数多,但是还要看录取率。就比方说,在明代的时候,一般情况下,
秀才的录取率才在10%左右,乡试的录取率在2.2%~6%
,此时已经成为举人,这些已经算是人才,所以
会试的录取率会高一些,大概在24%
,
这些人被录取后就成为当朝官员
。
而高考,就拿2021年各地高考本科录取率来说,最低的陕西录取率在22.15%,最高的天津本科录取率达到了73.13%,如果加上专科,那就更高。然而,这毕业之后大部分人步入社会工作,
只有参加考公且成功上岸后才算国家公务员
,两者意义不同,毕竟
科举考中之后就是当公务员,而高考考中却无法成为公务员
。
再者,就拿难度来说,虽说科举考的只是经书之类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经书已经很多了,这些都是需要牢记背诵并且活学活用的,比如,
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第几页
?讲得什么意思?个人有什么样的看法?现代学子如果让背出诗句,解释含义也许会,但是
能准确了当地说出它的出处以及在第几页第几行吗?
还有一点就是,
科举是很考验抗压能力和身体素质的
。高中举人之后就要进京考试,
一路跋山涉水
,很多寒门学子在路上就会病倒,其次,
一进考场就是几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考试的小隔间里进行
,这对身体素质是极大的考验,考过之后还要进行殿试,
直接面对的就是皇帝
,这对心里抗压能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
最后,拿一段历史来说一下科举竞争有多激烈。在
宋朝嘉佑二年的时候
,这一届科举可谓大佬倍出,当时,参加科举的有
苏氏三父子
,也就是鼎鼎有名的
苏洵、苏轼和苏辙
,除了他仨,还有同为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宋明理学的引路人张载、程颢
、
王安石变法派的核心干将吕惠卿等人
,这一年的考试可以说直接成为古代科举考试之最,竞争太激烈了。
所以,综上所述,
科举考试还是比高考有难度的,至于三元及第,那就更难了
,毕竟想要乡试、会试、殿试都第一名真的不容易。如果回到古代参加科举,不止要熟背经书,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想要高中状元很难很难。
文
美美看人生
编辑
美美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