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推行的分封制,赋予了各国政权的合法性,长达五个世纪的动荡岁月自此而来。但五个世纪间的纷争中,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齐国孟尝君就是其中一位,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此人心怀大志,但本人谋略、勇武并不出色,他是靠“养士”三千成名的。孟尝君的格局非常大:搜罗各地名士,我总能找到有用的吧!甚至有一个偷鸡的、一个摸狗的,他都给予了礼遇,这两个人也在之后救下了他的性命。
孟尝君叫做田文,最初,他的父亲要让母亲遗弃他,母亲是偷偷把他抚养成人的。父亲田婴很不待见他,直到田文一番言语打动了他:“您担任齐国宰相,历经三代君主了,可齐国并没有兴盛,这是为什么呢?您的妻妾锦衣玉食,可真正的贤臣良士却食不果腹,这是用人之道吗?”田婴对田文的言语非常惊讶,为他胸怀大志很满意,立田文为世子继承家业。
田文很好的执行了当年的谈吐,田婴去世后,田文不吝家财,搜罗各地方士、文吏、侠客、壮士等人,做自己的门客。甚至一个只会偷鸡,一个只会摸狗的两兄弟,他也没有拒之门外,而是相信唯才是举,才能人尽其才。孟尝君的大名,很快因“养士”三千名流海外,各国贵族都知道齐国有位孟尝君。
孟尝君“养士”绝不是出于作秀的目的,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做的,他的门客们对他非常敬仰。相传,一次田文举行的宴会上,一个客人不相信田文的吃食和门客一模一样,亲自上前查看。结果,孟尝君食物的品质与分量,和所有人并无不同,那个客人羞愧难当,自刎谢罪。这就是士精神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士要佩剑,这是身份的象征,亦是永远不可以抛弃的尊严。对于善待他们的孟尝君,他们从不缺乏“时代的道义”。
秦国秦昭襄王很欣赏孟尝君,三番五次派人请他担任秦国相国。几番波折,孟尝君见到了秦昭襄王,并且赠送了一件绝世白裘,两人相谈甚欢。可不久后,秦国权贵不满了,孟尝君不仅占据了相国之位,而且还有三千门客。让他们站稳脚了,这还了得,这应该就是最早的人才忧患意识了。
有人向秦昭襄王进言:“这个田文是靠不住的,他不仅是齐国人,更是齐国宗亲。任用他做秦相国,一定会出大乱子的”。三人成虎,最终秦昭襄王还是下令拘捕了,自己很欣赏的田文。
在孟尝君生死攸关的时刻,门客们积极走动,集思广益,他们贿赂了秦昭襄王的宠妃,让她“吹枕边风”。可女人爱美,非要有一件当初孟尝君送秦王的白裘,才肯帮忙。物以稀为贵,白裘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只此一件。
关键时刻,三千门客中一个人挺身而出:“我会摸狗,让我去把白裘偷回来,孟尝君就可以获救了”。你还别说,有些不起眼的人关键时刻有大用,摸狗之人真的去秦宫,把白裘偷了回来。秦昭襄王的宠姬,得到白裘后,爱不释手。在她的温言细语间,秦昭襄王答应放了孟尝君。
逃出生天的孟尝君,一路向东,就想尽快回齐国。果然,秦昭襄王不久就后悔了,派出将士追杀孟尝君一行人。函谷关口,阻挡了孟尝君回齐国的道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如何是好?这次挺身而出的是偷鸡的,为了方便偷鸡,他可以模仿鸡叫声。几声鸡叫声响彻在了函谷关,守关将士打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在夜半时分过关还齐。
可以说,正是田文当初一视同仁的态度,留下鸡鸣狗盗之徒,才保住了性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是这个道理。
秦国一行,秦昭襄王的追杀让田文非常恼火,对秦国他怀恨在心。之后孟尝君利用自己的声望,奔走于魏、韩两国,约定三国合纵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统帅齐、魏、韩三国联军,西进伐秦,取得了巨大成就。昔日紧闭的函谷关,大秦的门户沦陷了,这在战国史上是鲜见的。
秦昭襄王为昔日的背约,付出了代价,河西土地在和约中,大片割舍给了魏国、韩国。此一战,孟尝君击败强秦,名扬诸国,一举奠定了“战国四公子”之名。可以说,田文的成就和“养士”脱不了干系,甚至,鸡鸣狗盗之人也建了奇功。
晚年的孟尝君盛名遐迩,引起了齐湣王的猜忌,他干脆独居封地薛国,不理会诸国纷争。此时的田文如日中天,直接由臣子,自成“小国王”。甚至齐湣王为韩国、魏国、秦国联军击败身死后,新君齐襄王都巴结田文,可见孟尝君威名达到了何种程度。
不幸的是,一代奇才孟尝君,以“养士三千,宽厚待人”著称,成就一番事业。可自己尸骨未寒之际,子嗣忙于争夺继承权,争斗不休,薛国为齐国、魏国,联合剿灭。
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不惜体恤,反而追逐名利,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薛国也只是昙花一现。但孟尝君“养士”的美名,一直流传至今,其中虽有非议,但那个时代,一个不拘一格的公子。对于正在崛起的“士”阶层,无疑是莫大的吸引,他们登上了历史舞台,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故事。鸡鸣狗盗,犹可用之,这就是孟尝君田文独特的用人艺术。
参考资料:
《战国策.齐策三》、《资治通鉴.卷三》、《史记》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