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52岁早逝,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太丢人说不出口播
迪丽瓦拉
2025-07-09 00:33:25
0

李世民的强,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强。

论军事,李世民16岁率军解突厥之围,18岁攻下长安,22岁擒两王,战功卓著,连伟人都认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论文化,他写出的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绝不是一个大老粗能写出来的。

论政治更是如此,他接手杨广留下的烂摊子时,中国风雨飘摇,强敌环伺,百姓苦不堪言。但到贞观末年,李世民已经将大唐带入了贞观治世,四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这个拥有如此强大能力的人,在贞观十年、天下大治后逐渐变得心情低落,身体也日渐衰弱。尽管他才刚过半百,却黯然离世。

更可悲的是,做为一个雄主,史官们却一直遮遮掩掩、不敢公开他的死因,只在一些细节上留下了暗示。

李世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的死因会被掩盖起来?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留下许多伤病。到了晚年,这些伤痛开始困扰他,令他无法入眠入食。加上他的背上又生了“痈疽”,尽管太子亲自为他吮痈,但李世民的病情却一直恶化。

长期受病痛折磨,李世民开始服用丹药,正是这个愚蠢的行为加速了他的死亡。尽管李世民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也知道古代因服用丹药而亡的先例很多,但他仍然抱着幻想,希望通过服用丹药治好自己的病痛,实现延年益寿青春永驻。

这种心态可以用现代话来形容就是自欺欺人,他明明知道服用丹药有害,但还是选择了这条不归路。而丹药和他的关系,与罗迩婆寐有着密切联系。

在晚年,李世民的精神状态不佳,身体机能也逐渐衰退。尽管太子李治以庸仁之心待他,他仍然选择继续对高丽用兵,满怀父爱,实在让人感动。

然而,高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李世民原本可以推让,但由于他越加猜忌,不得不再次挂帅出征。结果他未能如愿,反而因为舟车劳顿生了“痈疽”。

再也没有昔日的雄风,他被抬回并州,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虽然身体有所改善,但也留下了隐患。

此外,根据高丽人的记载,唐太宗因身中毒箭而逝。根据司马光的记载,李世民在征讨高丽期间很可能受了重伤。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记载:“上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斩首数十级,高丽退走。”李世民不服老,身先士卒。

远程武器中,箭是守城士兵们最常使用的。所以,作为最前线的李世民很有可能被箭击中,箭矢带来的伤口可能化脓,导致“痈疽”的产生。可以看出,这次战败给李世民的身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弑兄占嫂,李世民担心被写入史书。他曾询问史官,是否会将这些事件记录在史书中,史官回答将按实记载,同时也会记录他的功绩。

因此,为了洗白自己,树立明君形象,他全心全意地执政,不敢懈怠,朝政从未懈怠。

然而,所有这些并没有减轻他的心理负担,越到晚年越恐慌,经常做噩梦,失眠不得安宁,不得已让秦琼、尉迟恭守卫在门外。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门神形象就是来自于这两位将军。

一个威震四海的皇帝竟然连个好觉都睡不安稳,这种情况十分夸张,可见他的心理压力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从印度带回了一个俘虏。有句话说得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个来自佛教发源地的罗迩婆寐自然受到李世民的重视。而罗迩婆寐也是吹嘘自己能活200岁,全靠吃自己炼制的丹药。

稍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受到罗迩婆寐的忽悠,世上怎么可能有人活到200岁?李世民熟读诗书,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更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在长生的诱惑下,他还是抱着侥幸心理,选择相信胡僧罗迩婆寐的胡言乱语,竟然真的让这个胡僧炼丹。

李世民非常尊敬罗迩婆寐,命他炼制“延年之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罗迩婆寐才炼出了这个“延年之药”。

事实上,罗迩婆寐在唐朝被封为上宾,过着舒适奢华的生活,根本就没有想要尽快炼出仙丹。但是李世民急于求丹,一再催促他早日炼丹,罗迩婆寐无法再拖延,只好假装开始炼丹。

至于罗迩婆寐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恐怕他自己都不敢尝试!古代丹药所使用的原材料,铅、汞、红铜、硫磺等等,放在现代恐怕没有人敢吃,而李世民却咽下去了。

最终,这位“印度神僧”带来的异域丹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了李世民的急病发作,无法挽救。

对一个皇帝来说,因服用丹药而身亡的事情本就十分荒谬。因此,史书才刻意避免谈论唐太宗的死因。

唐太宗作为我国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的文治武功值得每个人学习,但也应该看清他的缺点和局限。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也要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以史为鉴,明辨得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些人因其绝世的风采和卓越的才华被铭记不朽。他们的美貌和才情不仅令古人倾倒,也...
原创 这... 文 / 子玉 越来越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其实并不是能力,而是能量,从古至今有无数人验证了这...
原创 武... 袁天罡,唐朝初期的著名相士,以其精准的面相术闻名于世,与李淳风一同被后世传说为《推背图》的作者。 传...
原创 杨... 前言 杨坚与独孤伽罗,这对古代帝王与皇后,本是一段传世佳话,但在他们感情深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
原创 日... 1945年随着日本天皇眼看着获胜无望,向各个国家递交投降书宣布投降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原创 开... 他是中国首位百岁将军,忠诚向党,一心为民,一生立下战功无数。曾只靠一根木棍两条腿,跋涉漫漫长征路。毛...
原创 此... 北周宣帝宇文赟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第四任皇帝。其父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
原创 王... 在封建王朝建立的国家之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被尊为“真龙天子”,皇家也就是“天家”。为了巩固封建王朝...
原创 1... 前言 1950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秘密访问中国,新中国成立仅几个月,越南国内仍然动荡不安。尽...
原创 国... 国军中尉深夜潜入,被新四军抓获,她却说我要见叶飞,有重要情报 抗战时期,江苏是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之...
修建前后历经168年,堪比国门 行驶在河西走廊,车窗外,长城总在雪山、绿洲、戈壁间不经意出现。 甘肃地形狭长,犹如一柄玉如意。如意中...
原创 白...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动员了六十万大军,赵国方面也...
原创 孟... 孟良崮的战斗不仅规模大,还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战役,在这场战斗中粟裕与陈毅的功劳都非常大,我们知道粟裕...
原创 中... 【前言】 听说过秦朝的陵墓没?这永远留存的七大工程,是咋改变中国的? 秦朝,就那短短 15 年的朝代...
原创 诸... 荆襄名士司马徽曾言: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也。大家都知道卧龙就是诸...
原创 三... 三次机会,东吴为啥打不下合肥?孙权打合肥就像刘邦打项羽 孙权打合肥就像刘邦打项羽,项羽只要不遇到韩信...
原创 同... 苏联和美国冷战时,将德国和朝鲜半岛都一分为二。其中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而朝鲜半岛分为了朝鲜和...
原创 塔...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正式爆发,在以林彪为总司令的东北野战军,开始了对国民党部队的围歼,锦州一战,...
原创 淞... 1937年8月13日的一场大型会战,将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
原创 他...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呐:“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看这话套用一下也可以用,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