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杀死陈友谅的后代,我认为既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尊重陈友谅这个对手,不愿意让他断子绝孙,当然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朱元璋认为陈友谅的后代压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与其杀死他,不如把他打发远远的。
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陈友谅只是在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无能的人,不管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都对反元事业做出了贡献,就像项羽虽然失败了,但秦朝的灭亡他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陈友谅被塑造成为一个叛贼般的坏人,这一点属实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些功劳都不能随着刘邦和朱元璋的胜利而被抹杀,尽管朱元璋评价陈友谅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明太祖实录》)”,不过我相信朱元璋对于陈友谅还是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愫。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死于流箭,他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善,在鄱阳湖之战中被俘虏,关于他的下场没有过多记载,想来应该没有被杀,毕竟朱元璋连陈友谅的第二个儿子陈理都放过了,没有理由不放过陈善。
毕竟陈善被俘虏后,陈理就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了武昌,在那里扯着陈友谅的大旗继承了父亲的陈汉政权,改元德寿。不过第二年就被朱元璋亲征击败,陈理出城投降,当时朱元璋劝慰陈理说不要害怕。
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这时候的陈理多大呢?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他能懂什么,无非都是那些陈友谅的旧部下唆使他继续和朱元璋对抗。
朱元璋不仅善待陈友谅的儿子,也很善待陈友谅的父亲和兄弟,他的父亲被封为承恩候,大哥被封为归仁伯,二哥被封为怀恩伯,按理说这一家子应该感恩戴德的继续活下去。但这个陈理偏偏有点不知好歹,经常口出怨言,可能是觉得朱元璋亏待了他们,或者对朱元璋怀有一丝恨意。
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朱元璋到底还是不忍心杀陈理,于是就把他给打发到了高丽国去吃泡菜去了。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我觉得可能还因为他觉得陈理这个人难成气候,要是朱元璋觉得他很聪明,将来可能威胁自己,那可能狠一狠心就给杀掉了。
但因为陈理并不具备这种聪慧,朱元璋也就觉得他不足为患,所以也就不杀他了,这样一来,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名不是?
而这个陈理到了高丽国以后日子过得真是毫不艰难,一来远离故土,语言不通,身边没有个人说话;二来高丽国王也不是很待见他,他到了那边以后高丽国王打发给他九匹苎布,后来又赏赐给他一些微薄的田地让他自力更生,还赏给他一名婢女。
后来他有一个儿子,估计就是和这名婢女生的,虽然陈理名义上是个王爷,但是拔毛凤凰不如鸡,陈理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棺材板都还是李氏王朝赏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