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谥号历史起源于哪?随着时代的发展,谥号越来越长,作用还在吗?
迪丽瓦拉
2025-07-09 01:03:40
0

古代帝王去世之后,都会有谥号和庙号。很多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根本就分不清楚谥号跟庙号有何区别,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隋炀帝是杨广的庙号,实则不然,这是他的谥号,杨广的庙号是世祖。

大多数人现在看到的谥号都是很长一段,很少看到像杨广这么简短的谥号,以至于很多人都在怀疑这是不是真正的谥号。

比如说乾隆的谥号就非常长,居然有二十五个字之多,很多人肯定开始同情杨广,毕竟跟乾隆相比,杨广实是太惨。

谥号的来历

其实谥号主要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世、行事作风而起的,并不是死者在生前就确定下来的,而且谥号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评价。

谥号的历史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西周时期,通过考古学家对青铜器上铭文的研究,大约可以确定谥号其实起源于周穆王时期,当时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去世之后,后人都会给他们追加谥号,这个做法在当时也屡见不鲜。

只不过当时对于谥号的长短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有的人只有一个字,也有一些人的谥号像乾隆一样非常长,这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其实,在古人的认知里,一直都有着天地君亲师的排列顺序。地位比较低,尤其是比死者地位低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给死者追加谥号的,这不符合当时所谓的规矩。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提出来,古时候地位最高的就是皇帝了,臣子为何又有资格去评价皇帝?如若没有,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

谥号从西周出现时起,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封建王朝的统治被推翻,谥号才算是彻底废除了。

中间如说一直没有间断,也不是很准确,秦始皇认为让臣子来评价皇帝,这是对皇帝的不尊重,索性就将谥号给废除了。只不过在西汉时期,刘邦登基之后,还是将谥号给恢复了,之后才算是真正的不曾间断。

对于那些古人来说,当他们的身份地位处在一定高度时,他们追求的已经不是当下的利益,而是想方设法可以流芳百世,让后人永远牢记自己的功名。

现在大家并不是很重视流芳百世,但是古人的思想并没有今人这么先进,在他们的眼中,流芳百世比眼下的金银财宝更具吸引力。

大家仔细研究古代所有帝王的谥号,肯定可以发现,从唐朝开始,谥号基本上就失去了最开始的意义,开始形式化。最主要的作用也不再是评价帝王,而是补充说明帝王的功绩。

虽然西汉恢复了谥号,但是帝王高高在上的形象坚决不可以被破坏,再加上继位的帝王按照规矩,也应该尊重先皇,所以谥号就变成了“尊号”。

大臣也不敢挑战帝王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在大臣的心中也有一个观点,他们跟帝王荣辱一体,为了自身的荣誉,他们也不会说帝王的不好之处。

谥号的演变

由于汉朝皇帝的谥号只有两个字,后人大多直接称呼汉朝皇帝的谥号,比如说刘彻,大家通常将他称为汉武帝,汉代表他所处的是汉朝,武是说明他的谥号是孝武,帝的意思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大家肯定都明白。

这样的谥号可谓是朗朗上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多,谥号公平公正的原则才逐渐消失。

唐宋时期时期的庙号还算是客观公正,并不因为死者是皇帝而故意美化他,基本上都是按照在世的功绩进行褒扬或者是贬低。尤其是宋朝时期,所有皇帝的称号都比较贴合现实。

其实谥号和庙号失去原有的作用,还是在大唐时期。大唐绝对是君权制度最为集中的时刻,皇帝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没有人敢跟皇帝作对,皇帝自然而然就会更加的随心所欲了,根本就不担心手下会有人非议自己。

最重要的是,谥号变得越来越长,从最开始的两个字,一直演变成后来的二十多个字。这主要是因为谥号出现得太多了,而且每个人的谥号都要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以跟先人重复。

最开始唐朝的谥号也算是正常,李渊的谥号只是太武二字,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为他追加了一个文的谥号。如此看来,谥号还算是正常的,李世民就此称为唐文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后来唐高宗觉得不妥,就为父亲追加了谥号,也就是文武圣皇帝,也许他最开始是想体现父亲的功劳,却不想后人纷纷模仿。等到唐玄宗的时候,再次为李世民追加了两次谥号,最终李世民的谥号就变成了“文武大圣广孝皇帝”。

李世民身为儿子,谥号却越来越长,李渊作为父亲,谥号还只有两个字,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

唐高宗当时也想着自己既然已经将父亲的谥号改了,那就不能落下自己的祖父,不然会被世人说自己不孝顺。李渊的谥号先是更改为神尧皇帝,最终确定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朝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最多的还是赞美皇帝功绩的词语,很难根据谥号看出皇帝一生的功过。庙号反而将谥号的作用取而代之,对于皇帝一生的功过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很多人也开始重视庙号。

如果说明朝十七个字的谥号还让人可以接受,但是清王朝的二十三个字就让人出乎意料了。清朝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比明朝更加强大一些,就想出在谥号上超越明朝,毕竟不管是哪方面的超越,都算是一种成功。

谥号的作用还在与否

随着时代的发展,谥号越来越长,大多还都是赞美之词。很多人就在怀疑,是不是谥号客观的作用就彻底的不存在了?

其实即便谥号一直增长,但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用并没有消失,如果谥号太多让人难以记住的话,大家可以看最后一个字,这也是就是所谓的主谥号,同时也代表着对这个皇帝的最高评价。

历史上谥号最多的还是朱元璋和努尔哈赤,但是最后一个字还是高,这也是很多王朝的开国皇帝最经常使用的字了。

随着谥号和庙号的肆意滥用,明清又开始实行一种全新的制度,那就是一世一元制,换句话说就是除去明英宗和皇太极之外,每个皇帝不管在位多久,都只能使用一个年号。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在称呼明清时期皇帝的时候,经常会使用他们的年号,比如说玄烨在位时,由于年号是康熙,故而很多人都会将他称为康熙帝。毕竟不管谥号多长,年号都只能有一个,从年号来称呼皇帝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谥号越来越长,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看完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皇帝在位时风评很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谥号的滥用,不管皇帝在位期间到底做出来多少功绩,去世之后,都会给皇帝赋予一个好庙号和谥号。对于皇帝的评价也不是很准确。

谥号的增加只是时间演变的一种趋势,只不过这样的发展,也使得谥号失去了最初的作用。

原本谥号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生平,最开始谥号有上谥、恶谥和平谥三种,这一切从宋朝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谥号客观中肯的作用也彻底消失不见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而且是朱元璋皇位首选继承人,他在朱元璋26子中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不是朱元璋其...
原创 唐... 曾经有人在群里问,大唐盛世的衰落与杨贵妃有关吗?虽然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
原创 “... 一说到两宋,很多人就会想到他们“重文轻武”,对外战争常常失利,北宋从未真正统一过中国,更别说偏安一隅...
原创 古... 过去我们在看电影、看电视、看各式各类的历史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流放的情节,可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的...
原创 陈... 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杀死陈友谅的后代,我认为既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尊重陈友谅这个对手,不愿意让他断子绝孙,当...
原创 明... 明洪武年间,青州府日照县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其母亲患病在床,为了给母亲治病,他费尽了心力,不仅遍访...
原创 如...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直扑北京城,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力排众议迁都南京,凭借江南地区,绝对可以做到南北对...
原创 唯... 从世界历史来看,战争那是跟人类的产生而相伴相生的,而且无论何时,都难以避免战争,而且战争的破坏力那是...
原创 赵... 赵匡胤一统天下,最终登基称帝,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然而,他的登基之路却与大多数帝王有所不同。历史上...
原创 顺... 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顺治皇帝,历来以专情著称。他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在野史笔记和影视剧中被演绎得神乎...
原创 红... 【导读】上文我们介绍了爵位与官位的区别。本节我们要更详细地了解爵位制度,盘点书中各家的爵位高低。如此...
原创 隋... 前言 皇权更迭,看似是君主的独角戏,实则暗藏惊人内幕。隋炀帝杨广,这位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昏君...
原创 在... 姓氏,是一个人家族传承的符号,相信人们对自己的姓氏总是充满着自豪感,但中国又是一个讲究自谦的民族,所...
原创 鹤... 在我国,执行死刑一贯实行枪决。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对待死刑犯,国家通常会以一种体面、相对没那么痛苦的...
原创 基... 2019年,96岁的亨利·基辛格在北京的一场闭门会议上说出惊人之语:“过去100年,美国成功遏制了四...
原创 赵... 赵匡胤问道士:你给我算算能活多少年?道士:陛下活不过今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匡胤偶遇道士,改变...
原创 清... 说起每个女生童年时的梦想,想成为公主肯定是普遍的一个,公主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出身皇家,身份尊贵,生活...
原创 历... 王莽在历史中的地位跟武则天有些相似,王莽和武则天两人,一个把汉朝截成了两半,一个是把唐朝截成了两半。...
原创 明... 前言: 明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上乘下接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从蒙古族手中将中原王朝恢...
原创 有...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朝代,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皇权的巩固手段。从朱元璋的锦衣卫到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