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史学要与权势保持距离,而不是与现实保持距离
迪丽瓦拉
2025-07-09 10:33:44
0

题图:《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如果说史学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意思是回避“风险”,那就更值得商榷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说史学要与权势保持距离,而非与现实保持距离,不是为免招怨于权势而回避现实,更不能为讨好权势而捏造“现实”。

——秦晖

本文原载《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4期,题为《历史与现实并没有隔着一堵墙》。作者秦晖,知名历史学家。

历史与现实并没有隔着一堵墙

文 | 秦晖

来源 |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4期

历史并不遥远,

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

而且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昨天人们面对的现实,就是今人所谓之历史;而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明天所谓的历史。而且这个昨天、明天当然可以是比喻——意指可能很遥远的过去与未来,但也可以指24小时之前,甚至此刻之前的事,对此刻而言已是历史,而此刻的事,对此刻之后而言也是历史。当然实际的历史学著述几乎没有写到“此刻以前”的,但这只是技术上来不及写,或者说事情还没完也没法写。是史学著述没写也不能说就不是历史,正如古代很多事史书上没写,但它们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一样。

所以,历史与现实并没有隔着一堵墙。现在有些人说:历史学应该与现实保持距离。这话要看怎么说。如果说对身在其中的事容易产生情感或价值观上的偏见,而学术研究应该尽量避免偏见的影响,对身在其中的事“让后人来评说”,那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对事实记录而言,身在其中却有后人不及的优势,很多事如果今人不留下记忆,后人就没法评说。而且偏见这东西,严肃的史学家主观上当然要尽量避免,尤其不能像有些“后现代”学者那样根本否认史实的客观性,而把史实仅仅当做一种“叙事”,从而为胡编乱造的“影射史学”开方便之门。

百衲本二十四史

但是主观上尽量避免,客观上其实也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即便对于古代史,研究者也很难真正保持“价值中立”。所以对于史学的客观性一方面当然要求史学家秉笔直书讲究“史德”,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学术自由。人们很难完全避免偏见,但社会应该做到不能只有单方面的偏见,更不能用学术之外的权力去制造“一面倒的偏见”来单方面遮蔽事实。古人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今人所谓多元化“片面的深刻性”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可以互相纠错而达至对客观性的“无限逼近”,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史学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意思是回避“风险”,那就更值得商榷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说史学要与权势保持距离,而非与现实保持距离,不是为免招怨于权势而回避现实,更不能为讨好权势而捏造“现实”。我国古人就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榜样,而今日世界上,“现当代史”的发达与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史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名句的文天祥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历史悠久,未必意味着历史学受到重视;而史学受到重视,成为“显学”,也未必意味着它的学术水平一定就高。

我们中华文明历史当然很悠久,但平心而论,应该承认它并非最悠久的。尽管今天人们在运用各种考古手段把已知的文明史往前延,但不要说更远,就与较近的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相比,据说是我们夏朝都城的河南二里头遗址不但比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要晚不少年,而且二里头那些土墙草顶的“宫殿”怎么说也没法与烧砖砌就、上有重楼、下有全城规划的下水道系统的古印度河流域建筑相比,据说是汉字雏形的二里头刻画符号也没有摩亨佐·达罗象形文字那么丰富成形。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但是古印度文明虽然历史悠久,它却是个“没有历史的文明”,灭亡了的古印度河城邦且不论,就是后起的雅利安人印度文明虽然宗教文化高度灿烂,引得很多中国高僧都要去取经,却仍然没有什么连续可考的历史纪年可言,以至于如今国际印度学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法显、玄奘等中国取经者的汉文记载去大致还原那时的印度史。

比起印度文明来,我们自古以来史学就是显学,古代知识体系中历史学享有很高地位,历代史籍的积累号称“浩如烟海”,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遗产

国家版本馆内景

但是史学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地位虽“显”,却一直有厚古薄今的特点。而且不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厚古”——以“复古”的名义推动历史,典型的如西方当年的“文艺复兴”,无可非议——更是利害意义上的“避今”,这就是个问题了。

大家知道中国言论禁忌比较多,普遍认为当代人写的当代史是不可信的。一般来讲,能传世的历史学名著都是写前代的历史。尤其是正史,除了司马迁。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鲁迅说是“史家之绝唱”)。

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司马迁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当然他也写了汉代以前的,但是至少《史记》里相当一部分写的就是汉代的事。而且他直言本朝的高祖皇帝早年是个无赖,“今上”汉武帝也有各种失德之处,而且不以成败论英雄,把汉朝的敌人项羽写成烈士,列入“本纪”;出身贫困而率先反抗“暴秦”却失败身亡的陈涉在他眼里也不是“反 贼”,而是英雄,列入“世家”。写本朝历史能够像他这样直言的,除司马迁再无二人。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王学圻饰司马迁

当然司马迁以后不是说没有当代人写当代史,但是除了良莠不齐的民间“野史”外,官方组织修的当代史除了有的被后人当做资料来参考外,作为成书很少能传之后世,因为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的拍马屁著作,朝代一换,就被人扔进垃圾堆里。

于是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史记》以下的各史都是后代人写前代史的。以至于到了1980年代改革初兴时,大陆有人提出要修民国史。消息传到台湾后曾经引起讨论。

大陆搞民国史,台湾就着急了,他们要不要搞呢?当时有些人说如果我们不搞,那就只有对方搞,我们就没有话语权了,这不行。可是另一些人说,如果我们也搞民国史,那岂不就意味着民国已经完了?因为按司马迁以后的传统,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是本朝亡了以后下一朝代的人写的。大陆认为民国已亡,当然就可以搞民国史,但台湾一直宣称延续中华民国,他们怎么可以搞“本朝”史呢?于是就搞得他们左右为难。

当然现在已经没这问题了,现在一方面那里已经可以直言无忌地搞民国史了。另一方面台湾“绿营”不认同民国的大有人在,他们当然更无忌讳。

南京大学知名学者张宪文先生等撰写的《中华民国史》

过去苏联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也许因为苏联的历史不太悠久,不管怎么说,剧变以前的苏联史学界搞现代史的已经是主流,有人统计当时苏联史学界的文章,外国史除外,俄苏本国史的文章大概80%是1917年以后的苏联当代史研究和1861年以后历史的研究。而1861年以前的俄国史,在苏联整个史学体系中占的比重其实不大。

美国当然更是这样,固然在新大陆如果说古代史,那只有印第安部落。因此研究美国史几乎就是近现代史。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美国没有研究禁忌,所以当代美国史研究就很兴盛,例如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美国当代史一大热点,越战1975年结束,到1980年代美国史学界就已经出现了一批越战史专家,出版了好几种多卷本著作,如威廉·C·吉本斯的4卷本《美国政府和越南战争》等,这在我们司马迁以后的传统中是不可能的。

司马迁以后搞历史好像就是要搞前代的,以避开禁忌。要是搞得近一点,好像就不是历史了,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我们今天应该接续太史公的“绝唱”,同时也是跟上时代的潮流。

历史并不遥远,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很多理解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对过去的很多理解,也有利于加深了解我们的现在。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建... 1934年7月23日,未来的上将,此时的红17师师长萧克突然接到湘赣省委转来的中央军委电报,要求红6...
原创 朱... 朱元璋,历史上最为生猛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乞丐、和尚到牛倌,朱元璋经历了一系列波折,...
河北平山一村庄发现古墓,文物部... 奔流新闻讯(记者 张秀芸)7月25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发现一座古墓,墓穴...
原创 朝...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唇齿相依,血浓于水。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很悠久,在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侵略朝鲜半岛,...
原创 古... 其实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以土木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泥土和材料,是自然对于人类最大的恩赐,虽然那个年代没有...
原创 林... 中华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中,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发生,让我们至今读来都为...
原创 若... 前言 武松和燕青,这两位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究竟谁更厉害? 如果他们真的交手,结果会如何?一边是以勇...
原创 完... 公元四十一年,已经四十七岁的刘秀,事业大成,意气风发,就像回到家乡章陵县看一看。 此次回家,刘秀从不...
原创 国... 你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现在除了被强制要求写日记的学生,其他能常年坚持写日记的人似乎并不太常见。 事实...
原创 赵... ——【·前言·】——? "斧声烛影",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事件,让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因成为千古...
原创 他...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后,部队开始撤退,在敌军的围剿中,部队的人数逐...
原创 中... 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多为原红四方面军,但在确定师长人选时,却由非红四系刘伯承担任了军事主...
原创 隋... 隋朝历史上,文臣武将辈出,然而,杨素可谓是最为杰出且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曾经率军平定了尉迟迥、突厥...
原创 诸... 三国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不足百年,当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朝代,对里面人物故事的熟悉程度,远超任何一个...
原创 是... 登陆英伦三岛的计划失败之后,希特勒将逼迫英国人投降的希望,寄托在了打垮苏联的作战行动上。 1941年...
原创 带... 引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937年9月,任弼时此时任政治部主任,当他正在八路军办事处处理公务...
原创 回... 前言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九十周年,提起曾经的往事,很多人会对当年数十万东北军不放一枪一弹就撤退到关...
原创 朱... 在元朝末年,民生困苦,朱元璋带领平民起义,成功推翻元朝统治。 然而,明朝建立初期的开国将领中,一些...
原创 诸...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这大概也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最佳故事脚本之一。 然而刘邦从一介亭长出身...
原创 祖... 百行孝为先,孝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