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霍去病曾在对抗匈奴时抒发豪言壮志:“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身为国家将臣,当以国家江山社稷为重,保家卫国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国家本意便是“先国后家”,霍去病此番豪言流传千古,为后世传颂。作为一代名将,霍去病不仅胸怀大志,也的确做到了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
在十八岁时,霍去病就随着大将军卫青前往襄北,出击匈奴,此次出击,可谓是一鸣惊人,在《汉书》中记载,霍去病第一次带兵打仗,就斩首俘虏了六千多名匈奴,其中包括了匈奴中的高级军官以及首领单于的亲戚。由于战绩十分辉煌,汉武帝便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年仅十八岁便被加官封爵,这无疑是无上的荣耀。
其实,霍去病只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大将之一,汉武帝当政后,执意要和匈奴对抗到底,势必要将北方的匈奴都一扫而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北方草原,甚至是中原地区,皆被卷入了这场大战之中。
据了解,在汉武帝时期,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却有着四十四年的时间都在指挥部下打击匈奴,以至于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财力。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话。那么,汉武帝花了如此多的财力和精力对抗匈奴,到底值得吗?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朝代,边疆状况一直都是国家十分关切的问题。这是因为,边疆地区往往远离朝廷,故地方与朝廷之前的交流变得十分不便,久而久之,边境势力便容易有二心之人煽风点火,边境的状况就陷入危急。
由于朝廷对边境地带的牵制力不够,因此,边疆的扰乱时有发生,不绝如缕。就连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后, 也难免会有边疆的动乱。秦始皇时期,北方就已经形成了匈奴势力,而威武的秦始皇并没有退缩,运用了最直接的办法,也就是武力解决。
为了监控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势力,秦始皇还派大将蒙恬率大军长期驻守北方,同时也修建了长城,防止匈奴势力渗透。这一时期,北方草原的匈奴势力十分分散,且不能合兵一处,因此,他们对秦朝构成的威胁并不大。
可是,在单于东征西讨,夺得草原政权之后,匈奴的势力变得庞大和团结,他们甚至将蒙恬都打得节节败退,夺得了河套地区。当时,匈奴号称自己有三十万的精兵强将,嚣张跋扈,对周边地区虎视眈眈。
随着秦朝政权的衰落,匈奴越加肆无忌惮,凭借着汉朝政权不稳的条件肆意发展,汉高祖时期,匈奴的势力甚至构成了敌强我弱的局面。于是,汉高祖就此改变了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一系列的和亲政策。
但是,匈奴是何许人也?朝廷越是软弱,匈奴便越加肆无忌惮,他们多次扰乱周边地区,而汉朝只得向他们供奉美女和财宝,以求和平共处。就这样,匈奴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汉朝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汉朝终于迎来了鼎盛的局面,其元气得以恢复,在此之前,汉朝因匈奴猖獗蒙羞,长达几十年之久。汉武帝有着雄才大略,而手下又尽是能征善战的精兵强将,决心发兵匈奴,一雪前耻。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李息带领部下,同匈奴打响了河南地之战。此战中,汉军大获全胜,杀敌数千人,俘虏匈奴三千余人,还缴获了百万余头牛羊……
如此庞大的牛羊数量,让人颇为震惊。这也就侧面反映出,汉武帝要想同匈奴打持久战,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匈奴本是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上,不同于普通的农民,他们可以适应四处漂泊的生活,亦精通畜牧业技术,牛羊马匹等资源数不胜数。
可以说,匈奴传统的生活环境和其后天培养的技能,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优势,而中原地区多农耕种植业,畜牧业本就不发达,更别说拥有足以和匈奴抗衡的战马。为了得到更多的马匹委以军用,汉武帝只得倾尽天下之财,才养活了五十万匹战马。
即便如此,在每次同匈奴作战时,汉军的战马便会遭到巨大的损失,而匈奴的马匹几乎是供过于求的,这就让匈奴的骑兵几乎用之不绝。除此之外,几十万汉军每日的粮草供给也是一个大问题,匈奴一日不灭,汉朝的财政压力就更加繁重。
好在汉军锐不可当,打得匈奴节节败退,使其让出了许多草原土地。在夺回河西走廊之后,天然草原的资源也就给到了汉朝,刘彻即刻命令手下大将,在河西走廊一带的草原上设立牧师苑,大军的战马和粮草从这里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这才逐渐解决了财政上的燃眉之急。
此后,霍去病、卫青等大将几经征战匈奴,袭击祁连山等地,将匈奴打得有了心理阴影,还写下祁连山的悲歌,绝望地诉说汉朝大军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征和三年,汉武帝发十万大军在鄂尔浑河作战,被单于打败,此时,国内百姓早已因徭役赋税繁重而怨声载道,长安城外也多凶寇出没,江山社稷都难以保全,汉武帝想灭绝匈奴的想法成为了泡影……
在这场同匈奴的战役中,汉朝与匈奴皆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或是同归于尽。汉军虽然击退了匈奴,但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后世对汉武帝抗击匈奴一事也是褒贬不一,到底是穷兵黩武,还是千秋之功呢?
治理匈奴问题,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汉武帝耗费国家财力抗击匈奴,顾此失彼,虽然赢得了民族尊严,却忽视了国家和百姓利益,最后只得偃旗息鼓。而匈奴问题就如一颗定时炸弹,依然时刻威胁着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