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献帝
汉献帝,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三国时期首位成为亡国之君的皇帝。他的命运注定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的兴衰。汉献帝出生于汉灵帝的次子,他的母亲是王荣皇后。189年5月13日,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为汉少帝,而刘协(汉献帝)则被封为渤海王。当时,刘辩年仅13岁,尚未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朝政大权便被宦官十常侍与外戚大将军何进争夺。何进为巩固权力,带领袁绍等人一度铲除了十常侍,但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并未因此平息。
当局混乱之际,西凉军阀董卓乘机入京,占据了朝堂,废除了年幼的汉少帝,立了刘协为汉献帝,成为董卓的傀儡皇帝。董卓肆意妄为,不仅废除汉少帝,还毒死了何太后,做出了极其残忍的举动,引发了民众的愤怒。最终,王允策划的美人计导致吕布刺杀了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试图报仇,杀害了王允,并继续操控汉献帝。
经过一段时间的乱世,汉献帝被各方权臣控制,屡次沦为傀儡。尤其是在曹操崛起之后,汉献帝成为了曹操的囚徒。曹操虽然一度给予汉献帝一些尊荣,但实质上,他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在绝望中曾暗中策划反抗,然而最终未能成功,经历了两次失败后,他彻底放弃了反抗。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正式称帝。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虽然名义上保留了汉朝的宗庙与正朔,但实则是一个彻底被废黜的皇帝。汉献帝直到234年在封地病逝,临终时,曹叡亲自为他举行祭奠,那时司马懿尚未篡魏。
二、刘禅
220年,曹丕称帝后,刘备因未能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而在蜀地自立,称帝为汉昭烈帝。刘备的一生几乎都在为恢复汉朝的旧业而奔波,但最终未能完成梦想,世事由他之子刘禅和诸葛亮接手。刘备于223年病逝后,刘禅继位,诸葛亮成为了辅政大臣,负责朝政。
刘禅年少时依赖诸葛亮来处理政务,诸葛亮为匡扶汉室,策马北伐,但屡次失利。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刘禅逐渐恢复了对朝政的控制。尽管朝政有所恢复,但由于姜维的连续北伐,蜀汉国力消耗殆尽,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决定消灭蜀汉,派遣钟会、邓艾等率领大军进攻蜀地。经过艰苦的防守,蜀军最终未能挡住曹魏的大军,成都失守。面对不可避免的灭国之局,刘禅选择了投降。蜀汉灭亡,刘禅被带到魏国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尽管一度成为笑柄,但司马昭并未杀害他,认为刘禅无能且无野心,最终让他安享晚年。
刘禅在洛阳度过了余生,最终于271年去世。晋朝给他追谥为思公,证明了他一生缺乏作为君主的雄心与能力,给他留下的只是“扶不起的阿斗”的烙印。
三、曹奂
魏明帝曹叡于239年去世后,8岁的曹芳继位。作为年轻帝王,曹芳无法独立处理政务,因此由司马懿与曹爽担任托孤重臣。然而,这两位权臣为了掌控朝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权力斗争。曹爽凭借宗亲之势,始终占据优势,然而司马懿凭借机智与计谋逐步反超。
249年,司马懿通过装病迷惑曹爽,成功放松了曹爽的警惕,趁机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控了魏国的政权。司马懿一举废黜了曹爽,并扶持曹芳继续为傀儡皇帝。然而,曹芳心中不甘,曾联合李丰等人策划废除司马师,结果阴谋败露,曹芳被废除并流放到河内郡。
司马师死后,曹奂被扶上了魏国的帝位,但依然处于司马家族的掌控之下。曹奂虽然被冠以皇帝之名,但实质上只是司马家族的傀儡。265年,司马炎继位称帝后,曹奂被迫退位,魏国正式灭亡。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给他优厚的待遇和尊荣,使得曹奂在历史上是少数几位末代皇帝中生活得最为舒适的一个。曹奂最终于302年去世,享年不老。
四、孙皓
随着蜀汉的灭亡,东吴逐渐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在陆抗去世后,东吴已没有强将支撑。孙皓继位后,沉溺于酒色,暴虐无道,内外怨声载道,使得国家逐渐走向灭亡。279年,晋国发起了攻吴战争,东吴的防线迅速崩溃,面对局势的崩塌,孙皓选择了投降。
孙皓与太子孙瑾等人一同向晋军投降,送上了屈服的礼节——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这一幕标志着东吴的灭亡,孙皓成为了晋朝的阶下囚。晋朝封孙皓为归命侯,迁居洛阳。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享年仅42岁,他的一生充斥着奢华与暴虐,最终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