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特别偏爱朱标,太子去世后为何不让朱棣继位?看了你就懂了
我们熟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堪称草根皇帝,历史上第二位以农民身份成功起义的帝王。第一个是刘邦,他建立了汉朝,而朱元璋则开创了明朝,两者都成就非凡,值得称道。 朱元璋的成长经历颇为艰辛。三代祖辈都只是普通农民,他也继承父业,做过农活。不幸的是,一场大饥荒夺走了他的父母和哥哥,朱元璋年仅17岁,孤身一人,陷入极度贫困的困境。身边只剩下一个入赘的哥哥,朱元璋没有依靠,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那时,他记得父亲曾在皇觉寺登记过名字,想着去寺庙出家当和尚,至少能温饱一时。然而,他没想到,这时的寺庙也受困于饥荒,粮食也相当紧张。不久,寺庙就派遣大量和尚四处乞讨,而作为小沙弥的朱元璋也只能跟着出去化缘,这一去便是四年。 四年的乞讨生涯,朱元璋吃尽了苦头,尝到了许多磨难,但也积累了不少见识和经验,增长了胆量。最终,他通过朋友的介绍,加入了起义军,逐渐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南征北战,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朱元璋的一生前半段虽然贫苦,但也极具挑战和冒险精神,打过许多战役,成为一位英雄式的领袖。然而,进入了帝位之后,他发现治理国家并非易事,除了治国理政,他还面临着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难题,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封建社会对立储的规定非常严格,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也就意味着,通常情况下,皇帝会选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在这种传统下,朱元璋很早就决定由自己的长子朱标继承帝位。朱标不仅是朱元璋的长子,而且个性温和、仁爱,十分讨人喜欢。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已经为朱标立下了世子之位。民间有句话,叫做皇帝爱长子,百姓偏幺儿,指的就是皇帝往往偏爱自己的长子,而百姓则更青睐较小的皇子。朱标恰逢其时,是在朱元璋打胜仗后出生,他不仅表现得十分懂事和听话,而且性格仁厚,深得大臣和弟弟们的喜爱,治理能力也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担心过立储的问题,因为朱标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几乎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心头宝。但谁料,天妒英才,朱标不幸早逝,给朱元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之前还有两个哥哥——朱樉和朱棡。作为传统的君主,朱元璋虽然爱护朱棣,但依旧不敢突破祖制,立他为继承人。因为一旦打破传统,前面的两个儿子必然会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兄弟间的纷争。 即使朱元璋心中有意立朱棣为继承人,但文武百官肯定会反对,毕竟立嫡以长是祖制所在。如果朱元璋真的立了朱棣,必然会导致朝廷内外的不满和争斗。因此,朱元璋决定让更为年轻的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其实对自己的儿子们非常疼爱,他当然不希望发生兄弟相残、叔侄相残的局面。于是,朱允炆继位后,却迫不及待地进行改革,削弱了王权,结果最终把自己的皇位给丢掉了。 如果朱允炆当时能够温和一些,不那么急功近利地削减藩王的权力,也许就不会逼得这些藩王走投无路。特别是燕王朱棣,他曾装疯逃过一劫,回到北平后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打进南京,篡位成功,做了皇帝。朱允炆则下落不明,有说法称他在宫内自焚,也有说法称他从密道逃出,总之他的结局十分悲惨。虽然朱元璋试图避免这一切,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这一对叔侄的互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