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的名将张士贵,刚踏上历史舞台时,其实不过是个强盗。 隋朝末年,隋炀帝过度征用百姓,发动三次辽东征伐,导致民间怨声载道,许多豪杰纷纷起义,割据一方,或者称王,或者称霸。张士贵便是其中之一。 张家世代为将,张士贵从小就继承了家族的武艺。他精通骑射,臂力出众,这些在冷兵器时代是无可置疑的优势。因此,他跟随李世民,和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一起,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尽管张士贵和尉迟恭等人并肩作战,他却没有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对于张士贵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尽管如此,张士贵胸怀宽广,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抱怨或争执,依然默默履行职责,表现出了比尉迟恭更加宽厚的心境。尉迟恭曾因为宴会上的座次问题大动肝火,质问坐在自己前面的人: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前面?当时,一位宗室名将见状劝解,尉迟恭反而发怒,打了人家一拳,差点伤了眼睛,宴会也因此中断。
与尉迟恭不同,张士贵早早投靠李唐。唐朝建立的第三年,尉迟恭还在和唐朝对抗,而张士贵已经分析形势,决定投奔李渊。当时的李渊刚起兵,实力并不强,张士贵却能够识时务,认为李渊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果断谢绝了其他势力的招募,选择投奔李渊。 张士贵的选择非常聪明。投靠李渊后,他便在唐军的司马指挥下,一路凯歌,攻占大片土地,李渊对他大加赏赐,赐予绸缎、名马和黄金鞍勒作为奖励。 随着李渊称帝,张士贵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李渊为表彰他的大功,赐爵为新野县公。在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后,李渊破例任命张士贵为家乡虢州的刺史,并幽默地说道:你可以衣锦还乡了。这不仅体现了李渊对张士贵的重视,也让张士贵感到一种荣归故里的自豪感。 在之后的战争中,张士贵一直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屡次带领唐军取得胜利,甚至参与了唐朝统一过程中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 后来,张士贵正式成为秦王李世民的部下。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张士贵作为李世民的亲信之一,参与了这场生死攸关的权力斗争,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不久便登基为帝。在这时,李世民把玄武门的防守任务交给了张士贵,这表明了他对张士贵极高的信任。即便尉迟恭的官职比张士贵高,但李世民的信任显然更加倾向于张士贵。 李世民的信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贞观七年,李世民派张士贵前往征讨叛乱,张士贵亲自冲锋在前,再次展现出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他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叛乱被平定,李世民亲自出城迎接他,并称赞他身先士卒,风采堪比古代名将!这无疑是对张士贵的最大肯定。 此后,张士贵被再次任命为玄武门的总指挥,继续为李世民保驾护航,这一任务直到李世民去世前,几乎没有人能与张士贵并肩。 张士贵并不是一个只懂得带兵打仗的将军,他对士兵的要求既严格又关怀。一次,李世民巡视军营时,认为操练不够整齐,命令张士贵惩罚犯错的军官。张士贵在执行命令时,出于爱护部下的心情,并没有真的惩罚他们,而是以虚假的方式完成了任务。虽然这一行为让李世民一度愤怒,但在魏征的劝解下,李世民最终理解了张士贵的做法,并没有追究。 张士贵不仅关心士兵的纪律,还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薛仁贵就是张士贵识才的典型例子。薛仁贵原本是个农民,但在得知唐军征讨高句丽时,他不顾一切加入张士贵的麾下,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张士贵慧眼识珠,迅速提拔了他,并在后来的战争中,薛仁贵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了唐军的重要将领。 随着高句丽之战的胜利,薛仁贵的才华被李世民深刻记住,并为他授予了高位,而张士贵则为自己能够提拔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欣慰。 张士贵的战功卓著,但他并没有像其他开国将领一样,在年老时选择退休安享晚年。相反,他仍然被李世民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继续守卫玄武门,作为唐朝的门神。在李世民去世后,张士贵依然忠诚于国家,直至公元657年去世,享年71岁。 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尉迟恭、秦琼等老将也相继去世。张士贵和尉迟恭最终都被葬在昭陵,陪伴着李世民,守护着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民间常把尉迟恭和秦琼视为门神,但其实真正的门神应该是张士贵。他活着时守护着玄武门,死后依然守护在李世民的身边,成为唐朝创业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