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的失败,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血腥处决为标志。当清廷的刽子手挥动刀刃,那些年轻的生命便戛然而止。变法的梦想也随着他们的死去,彻底宣告破灭,清朝对宪政的希望瞬间破碎。
然而,在执行戊戌六君子的死刑时,整个过程充满了波折,尤其是在选择用何种刀具的问题上。最终,慈禧太后做出了决定,选用了一把名为“大将军”的刀具。
那天,步军统领衙门派遣了大量士兵进行严密的警戒。时至午时,刽子手提着慈禧亲自钦点的“大将军”刀走了出来。这把刀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刀具不同,它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在于它的“钝”劲。这把刀是清朝最“钝”的刀具,刀锋没有锐利的切割感,反而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迟缓。
根据大清律例,平民百姓在执行死刑时多使用快刀,而对官员则使用钝刀,而且官职越大,所用的刀越钝。“大将军”刀便是当时清朝最著名、最钝的刀。慈禧太后认为,戊戌变法的罪犯,尤其是这些参与的官员,背叛了朝廷,罪大恶极,所以她决定让他们受到比普通百姓更加痛苦的对待。
慈禧对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充满了深深的仇恨,特别是对戊戌六君子的憎恨更是到了极点。正因为如此,这把特别“钝”的刀被用来斩杀他们。
那么,一把“钝”刀究竟在人的脖子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当时,戊戌六君子的处决过程非常残酷。杨深秀首先被执行,他的头颅被“钝刀”劈下,鲜血如泉涌出,头部悬挂在脖子上不易断裂。由于刀锋的钝性,第一刀并没有让他立刻死亡,刀口也无法深切,必须反复砍数刀,才勉强将头颅斩下。整个过程中,几乎是连砍带锯的方式,才完成了对他们的处决。
那时,站在最后的谭嗣同,目睹了前面几位同伴的惨状。一般来说,看到前面的惨痛情景,他应该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痛苦。然而,谭嗣同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表现得格外镇定、勇敢。他没有被恐惧吞噬,而是鼓足了勇气。在行刑的最后时刻,谭嗣同毫不畏惧地高喊出了那句令人铭记的名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他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即使死去,也不悔恨的心情,甚至对于死期的来临,他反而充满了洒脱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