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公元1649年,正值清世祖顺治六年,距离大明王朝灭亡已过去五年。当时,清帝国正在忙于平定南方各地的反清势力,或许他们并未意识到,位于他们眼皮底下的朝鲜正悄悄策划一场惊天动地的反清复明计划。而这一切的主谋,正是当时新即位的朝鲜孝宗李淏。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朝鲜早在12年前就已归顺清朝,年年向清朝称臣纳贡,甚至派遣世子作为人质,显得极为顺从。
要理解李淏为何有如此举动,还得从他个人的遭遇说起。在清太宗皇太极第二次征伐朝鲜之后(朝鲜史称丙子胡乱),李淏作为人质被迫在沈阳度过了长达九年的屈辱生活(1636-1645年)。他亲眼目睹了国家在清朝的压迫下遭受的种种不公,内心充满了愤怒与不甘,甚至写下了我愿长驱百万兵,秋风雄阵九连城的反诗,这也为他以后对清朝的反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李淏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怨恨而策划反清复明。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些宏大而光明正大的动机。首先,朝鲜对明朝的臣子义务一直深感自豪。在朝鲜人看来,明朝是他们的君父,而自己则是忠诚的臣子。无论君父如何遭遇困境,朝鲜作为臣国便有义务去帮助,反之亦然。这种观念源于明朝万历皇帝曾向朝鲜提供过援助,尤其是在抗击日本入侵时,朝鲜得到了明朝的帮助,这也让他们对明朝感激涕零,历代国王都心怀报恩之情。李淏的反清复明计划,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朝鲜对满清文化的鄙视也是推动反清复明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常常把满清称为犬羊夷狄,私下里称清朝的皇帝为胡皇,把清朝使者称为虏使,并且一直使用崇祯年号。这不仅表现出朝鲜对明朝的忠诚和思念,更揭示了他们对满清的强烈文化排斥。这种情绪的根源在于满清的前身建州女真曾依附于朝鲜,作为朝鲜的家奴,而如今这群曾经落后的家奴竟然成为了朝鲜的主人,这种不平衡和不满可想而知。 第三,朝鲜有着深深的国耻和家仇。清朝建立后,曾在1627年和1636年两度侵略朝鲜,使得朝鲜的王京平壤两度沦陷,朝鲜国王曾一度逃亡。这段历史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尽管表面上朝鲜屈服于满清,但内心深处,这段屈辱的历史一直没有被忘记。尤其是在1649年李淏继位后,他便着手制定了反清复明的计划,企图一雪国耻。 在此过程中,李淏的精神导师是朝鲜的大儒宋时烈,他是反清复明理念的热衷支持者。宋时烈的谋划推动李淏一方面任用忠良之士,另一方面斥巨资扩军备战。据朝鲜的官方史书记载,李淏曾对朝臣说过:我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然而,对于李淏的雄心壮志,朝廷内不少大臣表示怀疑。毕竟,朝鲜的国力有限,历史上与清朝作战的结果惨不忍睹,单凭朝鲜的力量恐怕难以成功。更何况,李淏过于高估了中原百姓的觉悟,事实上,当时许多人早已臣服于清朝的威势。当朝臣提出质疑时,李淏却坚定地回应道: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他决心将反清复明进行到底,即便因此丧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将计划付诸实践,李淏在军事、财政和外交等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在军事方面,他大规模扩军备战,计划将汉城的御营厅军由7000人扩增至21000人,禁军也从600名增加至1000名,并全部改为骑兵。此外,他还打算增加大炮攻坚部队,增强军事防御。 如此大规模的军备扩充,必须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因此李淏实施了大同法,将贡物统一为米谷,并对土地征收附加税,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税收的增加,还间接推动了国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他还发布命令,要求所有男子都必须服兵役,若不服役则需要缴纳替代税款。尽管李淏表面上硬起头皮,但他也深知朝鲜的国力弱小,独自推翻强大的清朝,恢复明朝几乎不可能。因此,他积极寻求与外界反清势力的合作,努力与南明政权、台湾的郑氏集团建立联系,并计划拉拢日本,准备通过外交手段联手反击清朝。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南明政权的迅速崩溃、郑氏集团的立场摇摆、中原反清运动的起伏不定以及日本的迟疑态度,使得李淏逐渐意识到,朝鲜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反清复明的使命。原定于1661年发起的北伐,也在他去世之前(1659年)被迫中止。 李淏去世后,他的儿子显宗李棩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等待清朝的内乱,企图趁机发动北伐。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朝鲜的希望终于到来,许多朝臣和儒生激动不已,纷纷要求发动北伐。然而,就在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显宗也不幸去世,年仅34岁,继位的肃宗年仅13岁,这一切又被迫暂停。 1683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并在两年后收复台湾。从此以后,无论朝鲜如何心有不甘,他们也明白反清复明的机会已经不复存在。这场朝鲜版的反清复明计划最终无疾而终。 然而,尽管朝鲜未能实现复兴明朝的梦想,但他们对明朝的忠诚和怀念一直未曾减退,并通过大报坛祭祀、长期使用崇祯年号等方式加以表达。甚至到了朝鲜摆脱清朝的藩属关系,建立大韩帝国(1897年)之后,朝鲜对明朝的纪念活动依然继续进行,直到1908年,日本在其压力下才迫使朝鲜停止大报坛的祭祀。两年后,大韩帝国被日本吞并,朝鲜与大明王朝的联系也随之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