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红军的长征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经过了无数艰难的跋涉,队伍终于来到了大渡河的岸边。渡过这条大河,不仅意味着暂时的安全,还象征着一线生机,为他们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大渡河的水面上,河水被映照成金色,波光粼粼。水面轻轻荡漾,发出悦耳的声响。岸边,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紧张地准备着渡河,大家心中清楚,任何一丝松懈都可能带来灾难。而不远处,国民党军队虎视眈眈,正准备从四面八方扑来,将红军困在大渡河这道天然屏障中,图谋一举消灭红军。 国民党军队采用了前堵后追的策略,试图将红军困死在这条河中。红军战士们深知,渡河途中最可怕的就是敌人从背后偷袭。一旦在河中被敌人击中,根本无法反击,局势将会十分危急。但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不敢冒险,前方就是死路一条。 在长途跋涉后,红一团终于抵达渡口。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杨得志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来——原本应该停满渡河船只的地方,现在却空无一物。岸边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木船,显然敌人已经提前摧毁了所有渡河工具,妄图阻止红军过河。杨得志站在岸边,远望对岸,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忧虑。没有足够的船只,红军该如何顺利渡河呢? 不过,杨得志并没有灰心,他立刻带领侦察兵展开侦查行动,前往安顺场。侦察结果让他们松了口气——那里的敌人只有两个连,而且防守松散。尽管如此,杨得志并没有因此掉以轻心,他知道,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大渡河的对岸。敌军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防线,严阵以待,红军渡河的难度极大。 经过深思熟虑,杨得志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的光芒。他转向身旁的政委黎林,低声说道:黎政委,我有个主意。你带二营去渡口下游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我带一营趁敌人不备,突袭安顺场。黎林点头,二人心照不宣,迅速准备行动。希望的曙光已经出现,战斗即将打响。 夜幕降临,杨得志带领一营悄悄接近安顺场。营地内的敌人毫无防备,仍在喧哗声中。突然,夜空中响起一声枪响,随即枪声四起,杨得志的部队像猛虎下山般冲入敌营。敌人被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措手不及,甚至有的士兵来不及穿鞋便仓皇逃窜。 杨得志紧追不舍,经过20多分钟的激烈战斗,安顺场的敌军两个连几乎被全歼。站在渡口,杨得志凝视着大渡河,那被战火和硝烟笼罩的河面,他明白,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尽快渡河,对岸的敌人很快就会重新集结,局势将更加险恶。 他大声指挥:同志们,必须争分夺秒!立即组织渡河,我们要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占领对岸!大渡河宽达三百米,水深二十米,水流湍急,河中还有暗礁和乱石,这使得渡河变得异常危险。即便在平时,渡过这条河也充满了生死考验,更何况此刻敌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起猛烈攻击。 杨得志凝视着波涛汹涌的河水,眉头紧锁。时间不容浪费,敌人的援军可能随时赶到。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转向孙继先营长,语气坚定:孙营长,立即组织突击,必须尽快渡河! 孙继先毫不犹豫地点头,带领17名战士在杨得志的指挥下准备渡河。虽然这些战士大多年纪轻轻,但在长征的严酷历练中,他们已经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面对生死,他们毫无畏惧,目光中充满坚定,知道只有突破大渡河,他们才有机会带领队伍走向胜利。 1935年5月25日清晨,大渡河上方弥漫着薄薄的晨雾。熊尚林带领八名战士,乘坐一只简陋的木船悄悄向对岸划去。对岸的敌军重兵把守,一旦暴露,他们就会遭到如雨点般的枪林弹雨。木船在水中摇晃,战士们屏息凝神,生怕发出一点声响,引起敌人警觉。 然而,他们的行踪最终还是被敌人发现。敌人的机枪突然开火,子弹如暴雨般飞来,打在脆弱的木船上。船身剧烈晃动,随时可能倾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岸上的红军战士们迅速展开反击。红一师的神炮手赵章成瞄准敌方机枪火力点,精准地打出了三发炮弹,摧毁了敌人的机枪阵地,为渡河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经过激烈的反击,渡河部队顺利登陆,迅速建立起临时阵地,展开反击。小船快速返回,接载第二批战士。经过一番剧烈的冲突,敌军的进攻最终被击退,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红军将士们越过这道天堑,士气高涨,如脱缰的野马,朝着更加辉煌的胜利迈进。 然而,尽管18名勇士最终未曾牺牲,但长时间的艰苦环境和接连不断的战斗让许多人未能活下来。每当孙继先回想起这些时,心中总是充满无尽的悲痛和惋惜。 1955年,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享受到了应得的荣耀。然而,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是因为那些为胜利献身的战士们。熊尚林,这位曾带头渡河的英雄战士,最终也未能享受长寿。他在1942年6月18日的平北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1990年4月的一个清晨,孙继先躺在病床上,阳光透过窗子洒进房间,带来了一丝温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他的眼神依旧坚定,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在大渡河畔浴血奋战的战士,那些拼搏过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临终时,他缓缓地对家人说道:等我去世后,把我的一部分骨灰撒入大渡河,让我永远陪伴那条河,见证红军在这里创造的奇迹。他声音虽虚弱,但每个字都充满着忠诚与敬意。家人泪流满面,深知孙继先一生的信念与牺牲,早已深深融入大渡河的波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