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朝代,统治了276年。在这段历史里,共有16位皇帝登基,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官员,许多人都名留青史。比如,明朝的首辅高拱,他曾与其他内阁大臣发生过激烈冲突,这一事件暴露了他的一大弱点,最终使得他在张居正的手下败北。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讲述这一过程。
首先,提到高拱,熟悉明朝政治的人一定知道他是中期的内阁首辅之一,在朝廷中占有重要地位。史料显示,高拱出生在山西洪洞,来自一个宦官世家。他的父亲高尚贤是进士,官至四品光禄寺少卿。因此,高拱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1542年,高拱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翰林编修,还成为了裕王朱载坖的老师,为自己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565年,时年高拱已升任礼部尚书。在嘉靖皇帝去世后,朱载坖继位,成为明穆宗。高拱也随之进入内阁,成为了内阁的首辅大臣。刚进入内阁时,高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目中无人,专横跋扈,常常让身边的同僚感到愤怒却又不敢反驳。 根据《明史》记载,高拱在任内阁首辅期间,不容忍任何异己。他与大学士陈以勤之间发生过矛盾,最终迫使陈以勤因病辞职。而另一位大学士赵贞吉因一些小事得罪了高拱,结果高拱在皇帝面前诬陷赵贞吉,导致赵贞吉被迫辞官回乡。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李春芳身上。高拱的做法表明,他希望完全掌控内阁,把所有的职务都安排给自己的人。 然而,有一位大臣始终让高拱感到不满,那就是殷士儋。殷士儋和高拱是同僚,他们曾在裕府共事,早已积下了嫌隙。后来殷士儋被任命进入内阁,这让高拱心生不满,开始想方设法将他排挤出去。殷士儋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而且他曾差点打了高拱一顿。 有一年冬天,正值年轻官员向内阁首辅行礼的日子,所有的年轻官员依次向高拱行礼,而这让其他内阁大臣感觉有些尴尬。虽然大家心里都不悦,但没人敢出声。然而,殷士儋却忍不住了,他一拍桌子,当场骂了高拱一通。高拱也没有退让,双方言辞激烈,最终殷士儋气急败坏,一把揪住高拱的衣领,扬起拳头就要打。高拱吓得一时不知所措,没想到殷士儋作为读书人,竟然会动手。当时,另一位内阁大臣张居正目睹了整个过程,他赶紧上前制止,抱住了殷士儋,才让这场冲突得以平息。尽管高拱最终成功将殷士儋从内阁中除名,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也有软肋。殷士儋离开后,高拱更加肆意妄为,甚至在明神宗即位后,对新皇帝和李太后都表现出强硬的态度。 明神宗,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当时年仅十岁,由李太后垂帘听政。对于李太后来说,高拱和张居正是她的左右手,但高拱的一些做法让李太后感到不满,于是她开始倾向于张居正。而张居正的能力和影响力也毫不逊色于高拱。由于高拱过于强势,导致一些事情不得不由他一人决定,这也让不少人不敢公开反对他。但张居正敏锐地察觉到高拱的弱点,准备利用这一点将他扳倒。 有一次,高拱在内阁中公开提到万历皇帝,他说道:十岁皇帝,如何治天下?这一话被张居正听到了,张居正便转述给李太后,但他换了一种说法,说: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虽然两句话表面上意思相同,但内涵却大不相同。根据张居正的说法,高拱似乎有意对皇帝不敬,甚至有反叛的嫌疑。张居正联合其他内阁大臣,共同向李太后进言,最终高拱无法辩解,被李太后罢免,离开了内阁。至此,张居正成功上位。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人狂必有祸,天狂必有雨。高拱虽然是一个权势熏天的角色,但他也有自己的软肋,而张居正恰恰能够抓住这一点,最终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