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到各个朝代,总共涌现出了422位皇帝,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如程胜、吴广、张献忠等草头天子。后世对这些君主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晋惠公,唐朝的唐太宗等。这些称呼实际上是根据庙号、年号和谥号这三者来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讲讲谥号。谥号是东亚古代对君主或诸侯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评价给予的称号。隋炀帝的谥号“炀”,就有“残暴无道”的意思。类似的,“幽”“厉”“谬”“丑”等字眼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昏庸无能的君主,比如我们熟知的周幽王。不过,到了唐代以后,谥号的使用有些混乱。很多皇族为了彰显自己的先辈,随意为他们起谥号。例如,晋惠公因说过“何不食肉糜”这句千古名言,虽然表现出昏庸的形象,但依然被皇族授予了“惠”字,代表贤能。而清朝的慈禧太后被追封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可以说是夸得不遗余力。 由于谥号已经无法准确体现一个皇帝的真实形象,历史学家开始使用庙号来称呼皇帝。庙号是指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字,起源于商朝时对祭祀和敬拜的重视。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但自隋朝起,每位君主都有专门的寺庙享受供奉。庙号的规定比谥号宽松一些,但仍然有严格的划分。比如历史上,开国的皇帝才能被称为“祖”,而其他的皇帝则称为“宗”。比如,唐高祖、汉高祖、宋太祖等,都被称为“祖”。而“宗”则比“祖”低一级。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清朝有三位皇帝被称为“祖”。他们分别是清圣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这个“祖”字的使用有些特殊,因为只有在位期间能够振兴政权,或重新建立王朝的皇帝,才会被称为“祖”。例如,汉朝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也被称为“世祖”。而明朝皇帝朱棣去世后,嘉靖帝为了让父亲进入太庙,将朱棣的庙号强行提升为“明成祖”,这个举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认为这不符合礼制。 至于清朝,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奠基者,被称为“祖”是合情合理的。而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尽管他的父亲皇太极只是清太宗,但顺治作为清朝疆域的奠基者,也可以称为“世祖”。不过,康熙被封为清圣祖就有些让人疑惑了,因为康熙是顺治的儿子,这样的辈分安排似乎有些混乱。 或许这与清朝皇族的游牧民族背景有关,他们对庙号的使用不太熟悉,可能认为康熙在位期间的伟大功绩值得给予更高的称号,因此才立他为“清圣祖”。考虑到清朝庙号的混乱和谥号过于冗长,无法准确反映皇帝的实际功绩,如今史学界通常会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乾隆、顺治、康熙、嘉庆等,都是这些皇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