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王勃曾经感叹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深刻表达了李广命运的多舛和无奈。 其实,李广的命运并非唯一不幸,他的后代也没有逃脱厄运。他的长孙李陵,在力战匈奴之后被俘,却遭到了汉武帝的严酷惩罚,整族被夷三族。而李广的祖先——李信,也同样是一位命运悲惨的将领。 提到李信,通常人们会将他作为老将军王翦的背景人物提及,《史记》中并未专门记录李信的事迹,只是在《白起王翦列传》中简要提到过他。自从在楚国战争中失败后,李信似乎就彻底消失在了秦国的历史中。 李信一生的分水岭,是他在与项燕的战斗中败北。 在这场兵败之前,李信本是秦国年轻将领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作为秦国的少壮派将领,李信身上有着极大的潜力。所谓的少壮派,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所亲信的那些年轻将领。嬴政少年即位,早早地就经历了孤独的成长,他没有父母的庇护,需要独自一人处理政务。他成功地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亲自掌控了大权。 然而,即便嬴政获得了政权,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敌人。在秦国实行法家思想的背景下,贵族阶级依然对王权构成了威胁。同时,六国还未统一,嬴政依然需要依赖像王翦这样的老将来为秦国打下江山。 为了削弱这些旧臣的权力,嬴政需要培养年轻且忠诚的将领,让他们逐步取代王翦等人,而李信便是嬴政寄予厚望的对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信的评价简短至极,仅仅提到他年少壮勇,这句话其实是引用自嬴政对李信的称赞:李将军果势壮勇。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一句话,但这足以看出嬴政对李信的期望,他希望李信能够成为平定六国、让秦国由秦王变为秦始皇的得力助手。 李信在破赵之战中初露锋芒,随后作为先锋将领,率军抵达易水河畔,并在与燕军的对抗中大获全胜。这些战功虽然并不算异常突出,但足以证明李信具备了巨大的潜力,而秦王嬴政对他也愈加信任。 李信知道嬴政对自己的期望,因此在嬴政询问他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时,他自信地回答:不过二十万兵力就足够了。 相比之下,老将军王翦凭借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和卓越的政治眼光,在面对李信的挑战时并未直接应战,而是向秦王要求了六十万大军。 嬴政对王翦的请求并不感到意外,反而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一个让李信一举成名、替代王翦的机会。于是,嬴政决定让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灭楚。而王翦则因不满秦王采纳李信的意见,借故生病告老还乡。此举在政治上极具风险,一旦李信成功灭楚,王翦的举动可能被解读为不尊秦王,甚至有可能因此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最初,李信的战局非常有利。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秦军的强大力量,李信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推进。 然而,李信的失败,通常被归咎于他的年轻气盛和轻敌冒进。人们普遍认为,李信中了项燕的埋伏而导致战败,但其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原因。 通过分析李信的行军路线,可以发现一些异常。他原本应该直接南下攻打楚国,却在途中突然改变方向,回师北上攻击鄢地,随后又向东南进攻郢陈。照理来说,灭楚的路线应当是直奔南方,而当时鄢、郢等地已经在秦国的控制之下,李信为何要绕道而行?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并未详细记录,但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国士兵家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推测当时昌平君反秦起义,可能正是导致李信改变战略的原因。这场起义切断了李信南下的后路,迫使他转向攻打郢陈。项燕抓住这个机会,派出楚军悄然追击,最终实现了对李信的两面夹击,导致秦军惨败。 不过,由于缺乏昌平君起义的确切资料,这仍然只是一个推测。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李信这场战败的后果极为严重。七名都尉被杀,数万秦军阵亡,这一惨败在当时的秦国历史上少见。 更加严重的是,李信的失败让秦王嬴政颜面扫地,嬴政不得不亲自向王翦道歉,请他重出江湖,补救这一政治失误。李信替代王翦、削弱旧臣集团的计划也因此遭遇挫折。 面对如此巨大的失败,李信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如果是其他的皇帝,李信可能早已命丧黄泉。然而,嬴政的胸怀宽广,远非一般君主可比。尽管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李信的具体结局,但从李信战败后依然能够跟随王贲平定燕齐来看,嬴政显然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对李信下死命令,甚至没有对李信的家族进行任何报复。否则,李广也不可能出现在历史上。 尽管如此,李信的未来却彻底被这次失败毁掉,他这颗新星很快便暗淡无光,以至于在秦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他几乎成了无名之辈。甚至连他曾经的部下蒙恬,名气都比他更大,令人不禁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