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琅琊榜》是近年来备受好评的一部电视剧,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梁帝与誉王萧景桓之间的关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梁帝多次提到誉王是所有皇子中最像自己的一个,因此对他宠爱有加。然而,正是这份宠爱,并没有让誉王最终继承储君之位,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野心,最终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并不罕见,像明朝的永乐皇帝的次子朱高煦就与誉王有些相似。朱高煦同样被父亲看作是类己者,深得宠爱,但最终并未继位,他的结局与誉王也有几分相似。这种现象无论从情感还是理性角度来看,都让人难以理解。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看似不合常理的事情呢? 1、知觉到的相似 皇家是指皇帝的家庭,通常有很多子嗣。对于任何一个大家庭来说,父母都会在无意中偏爱某个子女,皇家也不例外。很多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显示出他们对某个孩子的偏爱,这种偏爱有时会让其他兄弟姐妹感到内疚和不安。尽管父母知道公平待子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对某些孩子的偏爱。 其实,这种偏爱并不是父母有意为之,而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到的相似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孔戈尔教授的研究表明,约70%的父亲承认自己有偏爱某个子女。这种偏爱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通常,父母对某个孩子的偏爱源自于他们在性格、世界观、行为方式等方面与这个孩子的相似性。一旦父母感受到这种相似性,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与这个孩子建立起更亲近的关系。历史上也有许多例子,许多皇帝对一些子嗣产生了特殊的偏爱。 例如,汉高帝刘邦就觉得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类己,因此不仅封他为赵王,还打算让他继位;汉宣帝刘询认为张婕妤所生的刘钦类己,一度考虑让他成为继承人;汉灵帝刘宏也认为王美人所生的刘协类己,因此将其扶持为储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杨妃所生的李恪类己,因此对其宠爱有加。 这些例子表明,皇帝对某些皇子的偏爱与知觉到的相似密切相关。如果皇子与皇帝有相似之处,皇帝就难以避免对其产生额外的关爱与支持。 2、相关皇子的齿序 有句话说:老小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这表明父母往往对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这种现象在皇室中也非常常见。比如,秦始皇嬴政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却特别宠爱胡亥;汉景帝刘启有十四个儿子,但他偏爱排行第十的刘彻;汉武帝刘彻也特别宠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皇帝对皇子的态度不仅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决策,更是作为一位父亲的关怀。在这种父子关系中,年幼的皇子往往性格更单纯,没有像年长皇子那样的顾虑,因此更容易赢得父皇的喜爱。而年长的皇子则可能因为已经接触过许多政务,性格变得更加谨慎,这反而使他们缺乏那种与父皇之间的亲密感。 有趣的是,历史上许多年长的皇子与皇帝性格差异较大,反而是年幼的皇子更容易被视为类己者。例如,刘邦的长子刘盈与他性格迥异,但他的次子刘如意性格与刘邦相似,因此深得宠爱;汉宣帝刘询的长子刘爽、汉灵帝刘宏的长子刘辩也是如此。可以看出,年幼的皇子往往更能获得皇帝的偏爱,因为他们更与皇帝相似。3、众矢之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皇子们从小生活在皇权的光辉下,对继承皇位的期望极高。为了争夺皇位,许多皇子甚至与兄弟断绝关系,进行权力斗争,像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夺门之变等事件就是如此。每当某位皇子受到父皇的宠爱,他往往就会成为其他兄弟的眼中钉,继位争斗的火花便在兄弟之间愈发激烈。 例如,康熙帝曾立胤礽为储君,并对其表示极大的宠爱。但随着胤礽年纪的增长,他的地位开始动摇,其他皇子如长子、三子、八子等纷纷结党拉拢大臣,通过争斗削弱胤礽的支持,最终导致胤礽失去储君之位。皇子之间的竞争往往并不是孤立的,每个有争夺皇位意图的皇子背后,都有一群支持者,甚至包括有权势的朝臣。这些权臣往往通过权谋手段左右局势,最终让许多有潜力的皇子未能如愿继位。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与李恪的关系处理中,也受到了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影响。尽管李世民认为李恪与自己类己,但最终由于权臣的坚持,李恪并未继位,最终命运悲惨,死于权臣之手。 4、宗法约束 无规矩不成方圆,皇位继承更是有严格的规矩。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中,继承人往往必须优先选择嫡长子,即使庶长子或其他皇子更具能力,也无法取代嫡长子的地位。这个制度被视为维护家族血脉稳定的重要法则。 然而,这一制度有时也带来了遗憾。例如,如果李恪是嫡长子,他或许能够得到更多支持,成为继位的有力人选。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嫡长子往往比其他皇子有更多的机会继承皇位。宗法制度虽然确保了继承秩序的稳定,但也往往让皇帝无法按照个人意愿选择继承人,许多父亲深爱的类己子嗣,最终未能继位,成为历史中的遗憾。 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对类己皇子的偏爱,往往源自情感上的自然倾向,尤其是当这些皇子年幼、性格天真时,他们更容易吸引皇帝的宠爱。但无论是情感、政治因素,还是宗法制度的约束,最终都使得这些皇子未能继位,历史也因此充满了许多复杂的局面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