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每位开国皇帝手中都会有几位功勋将领。这些将领或提供策略,或亲自带兵征战,为帝王的疆土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帮助新的朝代的诞生,并因此获得了荣华富贵。然而,许多功臣在立下赫赫战功后,却常常因为功高震主,最终被皇帝所忌惮,遭到清除。
许多开国皇帝在稳坐江山后,心中难免感到不安,害怕那些功臣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甚至推翻自己,篡位夺权。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帝王们往往选择先下手为强,采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策略。历史上就有刘邦因为担心韩信、卢绾、彭越等功臣威胁自己的权位,最终选择将他们一一除掉。朱元璋也更为严酷,几乎将所有开国功臣都杀掉,甚至连刘伯温也未能幸免。然而,在所有的开国帝王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秦始皇。 那么,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登基后,纷纷选择大肆屠杀功臣,而秦始皇却一个都没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三个人的阶级背景来看,刘邦出身于平民家庭,而朱元璋小时候贫困,曾做过地主家的放牛娃,还曾当过和尚。与之不同,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中子,虽然年幼时并未引起足够关注,但他却是秦国的合法继承人,正统地位不容置疑。相较之下,刘邦和朱元璋是通过起义和造反获得的帝位,因此他们的皇位始终不稳,随时可能被别人夺取。而秦始皇凭借其合法身份,自然不需要担心被臣子推翻。 其次,由于三人的地位不同,秦始皇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培养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帝王。秦始皇天生拥有帝位意识,对于如何平衡朝廷和控制大臣,他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思路。尽管像王翦、蒙恬等大将掌握着军权,但始终明白君臣有别,自己的地位是高于他们的。所以,他不需要通过杀害功臣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反观刘邦和朱元璋,他们都是平民出身,心中难免有些自卑,甚至在称帝之后,开始产生对权力的强烈渴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手中握有权力的大臣充满了戒心,担心他们会反叛夺位。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他们选择了清除这些功臣。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后代的考虑。朱元璋和刘邦在位时,虽然能够控制大臣,但他们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子孙后代与这些功臣的关系会渐渐疏远。大臣们可能不会对后代保持忠诚,甚至可能在未来成为威胁。因此,他们选择将那些有潜力威胁自己子孙的功臣一一除掉。而秦始皇不同,他在临终之前一直忙于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死,且他去世得也比较突然,根本没来得及考虑自己后代的问题。因此,他并没有做出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屠杀功臣的决定。 综上所述,三个人的地位、心态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得秦始皇与刘邦、朱元璋在处理功臣问题上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