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古代的高品官,如一品、二品,理应比三品官员拥有更大的权力。毕竟从品级上看,一品、二品都高于三品,按理说权力也应该更大。然而,唐朝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个普遍认知相反,反而是那些三品官员在权力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以唐朝著名的宰相狄仁杰为例,他担任宰相时,品阶仅为正三品。看似品阶较低,实则他在朝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这种现象的根源,得从唐朝的中央官制及宰相所行使的权力谈起。 唐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最早起源于秦朝,并在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在唐朝成熟,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体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六部则包括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从行政级别上来说,三省高于六部。例如,在唐朝,六部隶属于尚书省这一三省之一。因此,三省的领导地位在理论上要高于六部,但各部的职能和操作机制也十分重要。地方官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找到相应的部门汇报。例如,官员的升迁任命会通过吏部,刑事案件则通过刑部等部门进行处理。 当地方官员的报告送达相应的部门后,部门首脑——如各部的尚书,会整理汇总信息,并交由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负责对这些报告进行核实,发现问题可以进行驳回。经过门下省审核无误后,相关信息会再通过中书省与皇帝商讨,并最终做出决策。这样,门下省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行政秘书的角色,直接影响着皇帝的决策。 但中书省才是这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皇帝的决策往往是在中书省官员的协助下做出的,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常常决定了最终的政策方向。换句话说,中书省的官员实际上能够间接地影响皇帝的决定,因此,他们的地位异常重要,甚至可以看作是国家的智库。宰相这一职务从古代开始就有,最初称为相国,后改为丞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在唐朝,由于政务繁多,李世民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并,新的官职名称为同中书门下。这一职务有两个部分,分别是同中书门下和具体的品级或职务名称,例如从三品或平章事。这样一来,虽然他们执行的职务与宰相相似,但仍然有意避免将其称作宰相。 古代皇帝之所以设置如此复杂的官职体系,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由于事务繁多,难以单独处理,因此需要依赖一些高级官员提供意见。然而,为了防止这些智囊团的权力过大,威胁到皇帝的统治,皇帝往往会采取权力大但品阶低的方式,巧妙地将宰相的职能分配给较低品阶的官员。这样做既确保了宰相有足够的权力为皇帝提供咨询,又避免了宰相的权力过大对皇权形成威胁。 例如,唐朝的宰相狄仁杰,虽然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一官职,品阶为三品,但实际上他的权力与实际职务几乎等同于宰相。而李靖在唐太宗时期也曾担任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务虽然品阶较低,但仍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的官阶划分中,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等高品级的官职,往往是一些虚职或者荣誉职位。真正具有实际权力的往往是正三品的宰相。比如,正一品的天策上将和正二品的尚书令通常由那些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高官担任。而从二品和从一品等职务,往往没有实权,仅仅是为了表彰功臣。 因此,唐朝的官制设计巧妙地让权力集中在三品官员手中,而一品、二品的高官职务则多是虚职或荣誉职称。宰相虽然品阶较低,却因为其独特的职能和重要作用,成为了唐朝政治中的核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