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明朝失败的宗室制度,清朝的宗室制度做了许多改进,使得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那么大清做出了哪些调整和改良呢? 首先,与明朝的八等爵位制度相比,清朝对宗室的爵位进行了更多的分级和细化(这里主要对比男性宗亲)。清朝的宗室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等级。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按宗禄的不同,又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三个等级。再加上亲王世子(位于郡王之上)和郡王长子(位于贝勒之上),这就形成了十二等二十级的爵位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皇太极刚继位时,后金实施的是八和硕贝勒共治的部落平权制度,政权由八个旗组成,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八分制(可以理解为权力平分)。后来的清朝效仿明朝实施皇帝集权,但八分的名称被保留下来,表示入八分的爵位属于中高级封爵,享有特殊待遇。而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则属于不入八分的类别。
清朝将宗室爵位划分得如此详细,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通过加大宗亲之间的地位差距,促进宗室内部的竞争;另一方面,更多的等级和逐级降低的宗禄,有效地控制了宗室所需的总费用,因为大部分宗室成员是来自中下层。 其次,相较于明朝铁饭碗的制度,清朝的宗室爵位不仅更难保持,而且更难获得。明朝的宗室爵位和继承制度相对简单,可以总结为生而有爵。 明朝的制度是,皇帝的子嗣(储君除外)封为亲王,亲王的儿子如果是王世子,能够继承亲王爵位,其余则封郡王。郡王的儿子中,如果是王长子,能够继承郡王爵位,其余则封镇国将军。从镇国将军开始,每一代降一级,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且承袭爵位为世袭罔替。 而清朝则不同,除了最初赐予世袭罔替资格的亲王和郡王外,其他宗室的爵位在继承时必须降级。具体来说,封亲王的后代只能继承郡王,郡王的后代继承贝勒,贝勒的后代继承贝子。像奉恩镇国公这样的爵位,到了第三代就可以不再降级,继续世袭罔替。对于没有获得入八分爵位的宗室后代,每一代都必须降等,三代后爵位会被收回,成为闲散宗室。 因此,明清两朝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宗室的数量(明清末期宗室人口差不多都是二十万左右),而是爵位数量的差异。明朝灭亡时,亲王有28位,郡王224位,镇国将军千余人;而清朝灭亡时,和硕亲王只有9位,多罗郡王2位,多罗贝勒5位,总共有爵位的宗亲只有166人。 那么没有获得承袭资格的宗亲该如何获得爵位呢?清朝提供了几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功封。清朝鼓励宗室成员参政或从军,尤其是参军作战。军功是清朝宗室获得爵位的主要途径之一。即使到清朝末期,宗室从征求爵位仍然是常态。例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许多宗室成员凭借出征获得了爵位。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皇帝的赏赐,即恩封。每一代皇帝根据亲情、宗室平衡以及团结的需要,可能会封或提升一些宗室成员的爵位。尤其是在乾隆时期,乾隆帝一人就封出了八个铁帽子王,比如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等。 第三种途径是凭借出身和制度获得爵位。皇帝的儿子们通常能够分配到爵位,虽然封为亲王的概率较低(例如康熙有24个儿子,但他在位时只封了3个亲王),但即便是最差的,也能被封为贝子。然而皇子以外的宗亲,待遇要差得多。与明朝不同,清朝并非所有宗室成员一出生就有爵位。许多宗亲并没有爵位,而获得爵位的宗亲起初等级也不高,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正式的爵位。 清朝有一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宗室的子弟年满二十岁后,需要参加宗人府组织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满汉互译、步射(站射固定靶)和马射(骑射移动靶)。考试的成绩分为优、平、劣三个等级,只有成绩为三优的宗室才能获得与其出身相符的爵位。如果成绩是两优一平,则降一等;成绩较差的宗室则无法获得爵位,成为闲散宗室。 清朝的这套考试制度非常严格,考试不像科举那样容易作弊,因此不少不努力的宗亲最终失去了爵位。整个清朝时期,只有大约7%的宗室成员获得了爵位,其中不到2%的人能够获得奉恩镇国公以上的高级爵位。 这也是清朝宗室的宗禄高于明朝,但财政负担却远小于明朝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宗室成员无法获得爵位,日常生活中他们只能作为闲散宗室领取类似八旗子弟的低保,每月得到三至四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