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赵云,大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他的英雄事迹,尤其是那场震撼人心的长坂坡救主之战。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赵云在长坂坡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英勇,他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传奇。书中详细描述了那场战斗,赵云怀抱着刘备的儿子阿斗,面对曹军的重重包围,他毫不畏惧,奋勇冲杀,斩敌两面大旗,抢回三根长矛。在接连的剑锋与枪刺之间,敌军的将领纷纷倒下,赵云甚至在战斗中斩杀了五十多名曹军将领。历史上,有人专门为赵云的卓越勇气作诗,赞叹他的英雄气概: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些诗句表达了赵云的豪情壮志,也让常山赵子龙这个名号家喻户晓。
长坂坡的赵云究竟有多么勇敢,无畏呢?从《三国演义》整体来看,赵云的形象似乎有些完美,甚至带有些许bug色彩。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后,常山赵子龙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天下。曹军的士兵每当听到赵云的名字或看到他的旗号,都会感到惧怕,甚至在交战时,守住长坂的吴军将领陆逊听闻赵云名号后,竟然急忙命令军队撤退。西凉军也知道赵云的英勇,见到他如此勇敢,谁还敢与之交锋呢?这场战斗不仅仅是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传奇,在正史《三国志·赵云传》中也得到了记载。虽然这段记载总共仅有300字左右,但其中有50个字专门描述了长坂坡之战,可见这场战役对赵云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 当先主被曹公追至当阳长坂时,抛下妻儿向南逃去,云抱着弱小的儿子阿斗,保护甘夫人,即阿斗的母亲,使她们免受灾难,最终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可以说,长坂坡不仅是赵云成名的战役,更是他忠心与勇气的象征。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却也成为了赵云后世评价中的一个争议点。争议的根源在于发生在战斗中的那段关于糜夫人的误会。赵云曾三次请求糜夫人上马,但她始终拒绝。随着敌军逐渐逼近,赵云不得不严厉告诫她:夫人不听我劝,追军若至,后果如何?最终,糜夫人无奈之下放弃了阿斗,投井自尽。虽然赵云并非有意为之,但这一悲剧的发生,间接导致了糜夫人的死亡,这无疑对赵云的历史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清平山堂话本》中提到:伍子胥曾鞭尸,赵云曾叱主母,此二人不堪入庙。对此,真宗曾说:这两人也是英杰,值得在门首受到祭祀。至今,赵云的形象仍被列为武庙的把门将。在历史的回顾中,赵云在长坂坡救的是阿斗和甘夫人,而非压迫糜夫人。因此,我们不应过于苛责赵云,毕竟他始终是一个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将领。他在长坂坡的英勇表现,必将永载史册,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虽然争议总是伴随着他,但赵云的忠诚与勇气依然无可置疑,他在战场上的风采,注定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