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宫剧的朋友,应该对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不陌生。这个职务与皇帝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只有皇帝极为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因此,我们常看到九门提督一般都是满洲人。那么,为什么九门提督大多由满洲人担任呢? 九门提督的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而言之就是九门提督或步军统领。这个职务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的防守和管理工作,还包括夜间巡逻、救火、检查保甲、执行禁令、缉拿盗贼、处理案件等任务,实际上相当于清朝皇室的禁军统领。
那么,这九门具体指的是哪九座门呢?这九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最初设立时,九门提督的职务为正二品,后来在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按这个品级来看,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不算低。不过,我们知道自宋朝以来,重文轻武,文官更受重视,武官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即便是从一品的武官,仍然可以找到不少同级别的人。然而,九门提督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性在于,九门提督的职责是保障京畿安全,换句话说,就是保护皇帝和皇族的安全。你说这个职务重要不重要? 由于九门提督的职务如此关键,负责的武装力量规模大约保持在三万人左右。这个人数既不算多,也不算少。如果发生叛乱,外面的绿营军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镇压,但在关键时刻,九门提督的力量也能对外防御提供支持。可以说,在当时权力至上的社会,皇帝设立这个职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个人的考虑和安全顾虑。 九门提督所统领的军队包括满洲、蒙古、汉族的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主要任务包括驻守城门、检查防守、捉拿盗贼、执行禁令、夜间巡逻等。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1901年,清政府效仿八国联军的方式,设立了善后协巡营,后来改为巡警总厅,取代了原来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1902年,肃亲王善耆接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到了1905年,清朝正式创立了巡警部,并开办了现代警察学校,开始培养专业的警察人才。从此,军警编制彻底分离,现代警察制度也逐步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并未裁撤步军统领衙门,反而保留了这一机构,只是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并继续承担京城社会治安管理的责任,牵制警察办案,成为民国初期一个非常特殊的衙门。直到1924年,冯玉祥带领部队进入北京,赶走了末代皇帝溥仪,同年10月5日,这一特殊的衙门才最终被撤销。 回顾九门提督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职务是封建皇权为了加强自身统治而设立的。尽管九门提督的官职为一品大员,但仍然归属于六部兵部的节制,所以在京城内的影响力并不算特别强大。九门提督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正是因为它肩负着保护京城安全的重任。因此,能够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几乎都是皇帝极度信任的亲信。 其中,一些较为著名的人物包括雍正时期的隆科多,光绪时期的荣禄,以及被曾国藩视为贵人和恩师的穆彰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