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历时268年。由于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并且存在了超过二百年,因此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以清朝为背景的清宫剧,像《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等,都是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在古装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为某个大臣抬旗,而大臣因而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么,所谓的抬旗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朝独特的抬旗制度。 清朝的抬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清朝旗人通过提升旗籍,来提高自己的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制度。
可能有些人会问,旗人抬升旗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而八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 既然有八旗,自然就会有高低之分。因此,在清朝初期,八旗被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由天子亲自统领,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而其余的五旗则由王爷、贝勒等皇室成员掌管,分别是正蓝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和镶蓝旗。所以,通常来说,抬旗就是将下五旗的人提拔到上三旗,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出身和地位。 不过,抬旗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行的。在当时,抬旗是一种显赫的荣耀,通常由皇帝通过特旨或部议来决定。因此,抬旗的对象一般是皇后(包括被追封的皇后)和贵妃及其母家成员,他们可以通过抬旗进入上三旗,获得更高的身份。这种做法自康熙朝以后便成为了一种惯例,可以说是清朝外戚的特殊待遇。 当然,抬旗并不是外戚才有的待遇。像一些有特殊功勋的大臣也可以获得抬旗的机会。例如,在雍正五年,河南巡抚田文镜因为政绩突出,雍正皇帝决定将他从汉军正蓝旗抬入汉军正黄旗,从而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 抬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汉军八旗的人抬入满洲的上三旗,另一种是将满洲八旗的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汉军八旗抬入满洲上三旗的情况。在清代,汉军八旗抬入满洲上三旗是相当常见的做法,可以说这是外戚享有的特殊待遇,非外戚之人难以享得此权。 那么,什么是汉军八旗呢?清朝的八旗制度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满洲八旗,另外还有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主要是由清朝尚未入关时,主动归附于后金(大清)的汉人,以及后金通过战争从辽东掳掠来的汉人组成。 可以说,汉军八旗的成员是清朝尚未入关时,第一批归附于后金的汉人,他们享有特殊待遇。而清朝入关之后,无论是投降的前明官兵,还是后来招募的汉人士兵,统统被编入了绿营,尽管他们都是汉人,但他们的待遇却大相径庭。 在清朝,汉军八旗的地位普遍低于满洲八旗。因此,如果皇后、妃子出自汉军八旗,那么为了提升她们的出身和地位,通常会将她们和她们的母家抬入满洲八旗的上三旗,甚至有时会抬入上三旗中的首席——镶黄旗。 例如,汉军镶黄旗的佟图赖,他曾历任都统、侍郎和定南将军,并被封为三等子爵。由于他是康熙帝的外祖父,而他的孙女又成为了康熙帝的皇后,因此,他被抬入满洲的镶黄旗,并改姓佟佳氏。 另外,嘉庆帝的母亲孝义纯皇后之父魏姓,是汉军镶黄旗的成员。因女贵,他也被抬入了满洲镶黄旗,改姓魏佳氏。此外,一些包衣佐领旗人,由于其外戚身份,也能够被抬入满洲八旗。例如内务府镶黄旗包衣佐领高斌,他的女儿是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乾隆帝即位后,他的女儿晋升为贵妃,作为回报,高斌的家族也被抬入满洲镶黄旗,改姓高佳氏。 从汉军八旗被抬入满洲上三旗的历史来看,清朝对于外戚的待遇可谓独具特色。通过抬旗这一方式,不仅提高了外戚的社会地位,也壮大了满洲八旗中相对稀少的旗人,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清朝的皇帝具有汉人血统。通过外戚的抬旗制度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确具有不少汉人血统。即使被抬入满洲八旗的汉军八旗成员,依然是汉人身份。 清朝独特的抬旗制度,实际上是八旗制度中的一项特色。通过这一制度,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的八旗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体系,尽管《清史稿》将八旗归入《兵志》,但从本质上来说,清朝的八旗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军国民一体的制度,深刻影响了清朝的方方面面。清朝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旗制国家,因此围绕八旗制度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制度,其中抬旗制度就是最具特色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