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有一位汉族刑部尚书名叫励廷议,深受雍正帝的宠爱与信任。这位官员年资很老,政治成就也很突出,一直被视为雍正皇帝的重要助手。按照雍正帝一贯的用人标准,像他这样的人物应该很快会得到升职,成为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励廷议出身翰林,曾在南书房担任过康熙帝的文学侍从,这样的背景使得他成为了宰相的有力人选。雍正元年,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凭借着对法律的精通和聪明才智,励廷议迅速得到了皇帝的宠爱。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直到雍正九年,励廷议依然停留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毫无升职的动静。 与励廷议的停滞不前相比,蒋廷锡的升职速度则堪称惊人。虽然蒋廷锡的资历不如励廷议,但他在短短几年内便被提拔为大学士,这一现象令许多人感到困惑。雍正帝一直注重选择能够真正胜任的人才,为什么他对励廷议如此冷淡呢?然而,事情的真相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雍正帝对励廷议的赏识其实并不逊色于蒋廷锡,甚至多次下旨表彰过他。 问题出在励廷议的命运上。从康熙年间开始,刑部的尚书如果能力过强,皇帝过于依赖他,反而会使升迁变得更加困难。六部中,刑部的工作繁杂且责任重大,雍正帝曾形容过刑部的特殊性:刑名关乎百姓性命,最为重要,胜过吏部和户部。吏部如果用人失误,最多也就是某人上任早了或晚了;户部失误,只会影响财政,知晓后可以及时纠正。而刑部的失误,错判一人,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生死存亡,关系重大。 吏部和户部虽然也有复杂的事务,但并不具备刑部那样高度的专业性,只要用心管理,短时间内就能上手。而刑部不同,如果没有司法经验,刑部的官员将无法履行职责,甚至会被下属司官牵着走,做出错误的决定。清初,刑部尚书和其他五部的官员选任一样,常常只看资历,而忽视是否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很多翰林出身的官员进入刑部后,都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有效执行司法职能。这种情况通常会很快得到纠正,这些官员会被调到户部或吏部,最终进入内阁,成为阁员。这样一来,刑部一直处于务虚的状态,也使得康熙帝对刑部的工作产生了不满。 因此,康熙中期以后,刑部堂官的任期普遍被延长,许多刑部尚书都在这个岗位上任职超过十年。然而,官员们的仕途并非没有限制,如果长时间未得到晋升,意味着他们的官运就此结束。刑部本就排在六部中的第五位,按照惯例,刑部尚书要升任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必须先被调到户部或吏部工作,才能有机会晋升。励廷议的情况恰好就符合这一规律。尽管他有着翰林背景和正直能干的名声,但始终未能进入内阁,未能享受那些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荣光。虽然按照正常的晋升程序,他应该有机会被提拔,但雍正帝似乎故意让他错失了这个机会。 在雍正提拔蒋廷锡后,蒋廷锡不仅继续担任户部尚书,雍正帝还将南河总督嵇曾筠调任到京城担任吏部尚书。这样一来,励廷议通过调任吏部或户部的晋升通道被完全堵死了。直到雍正九年,蒋廷锡因病退职,励廷议才看到了升职的机会。然而,命运弄人,励廷议刚调任吏部尚书后不久便因病去世,未能享受晋升的荣耀。 虽然励廷议未能如愿升迁,但自康熙以来,刑部尚书难以晋升的现象已经形成,并且成为了无法改变的常态。与刑部尚书的升迁困难相比,刑部内的员外郎、郎中和主事等官员的升迁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雍正朝以后,刑部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更加审慎,特别是秋审处的官员遴选也变得更加严格。此外,翰林出任刑部的比例大大减少,甚至即使个别翰林被任命到刑部,也都是那些精通法律和律历的干才。 秋审处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负责决定无数人的生死。每年一次的秋审,都是刑部司官们的巨大考验。从乾隆中期开始,刑部的精英官员有了更加顺畅的晋升通道。通过京察的各部考核,刑部的司官们往往能够外放到道、府,或被简派为各省的按察使,甚至有机会被任命为刑部的堂官。与其他五部相比,刑部的晋升路径和速度都遥遥领先。进入刑部的官员大多出身普通,二、三甲进士占大多数,也有个别翰林。这些官员的起点低,仕途预期相对较低,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升职为郎中、员外郎,甚至有机会晋升为堂官,对他们来说已是仕途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