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北朝时期,北朝最杰出的帝王通常被认为是北魏的拓跋焘。因为在拓跋焘的统治下,北魏真正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而在他之前,北魏的皇帝更像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如果没有拓跋焘,北魏或许就只能算是十六国中第十七个国家而已。至于南朝最优秀的帝王,大家一般都会提到刘裕大帝。当然,也有人提到南陈的陈霸先,认为他比刘裕更强,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因为陈霸先去世时,南陈的政权还不稳,实际上是陈文帝通过自己的努力,才确立了南陈的统治地位。 很多人常常感慨命运的捉弄。如果南朝的刘裕大帝在泉下有知,或许也会有同样的感慨。因为在刘裕去世不久后,他的继任者刘义符就被废除。 刘裕在位时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为的是确保自己的政权能稳固传承下去。根据《宋书》及其他史料的记载,刘裕出身贫寒,年轻时通过参加东晋的军队,凭借军事才能逐步积累起自己的势力。他屡次帮助东晋化解危机,因而获得了晋廷的重用,最终成为权臣。在掌握大权后,刘裕心中萌生了取代晋帝的想法,并为此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首先,刘裕着力树立自己的威望。他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消灭了十六国中的姚氏秦国和南燕,证明了自己比晋安帝更有能力领导国家。 其次,他也意识到自己必须消除潜在的隐患。虽然刘裕通过军功和政治手腕树立了威信,但这也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等到他准备登基时,已经年纪较大。刘裕明白,如果自己很快去世,肯定会有野心勃勃的人以复辟晋朝为名,企图推翻他的政权。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刘裕果断地处决了晋朝的宗室,消除了这个隐患。 然而,刘裕的担忧最终成真了。刘裕推翻东晋,建立了刘宋帝国,但仅仅三年后,他就因病去世。当时刘裕的太子刘义符还只是一个年轻人,因此刘裕担心他难以稳住皇位,于是为刘义符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帮助他管理朝政,直到刘义符能够亲政。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辅政大臣和少年皇帝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往往是不愉快的结局——要么少年皇帝铲除辅政大臣,要么辅政大臣废除少年皇帝。因此,很多皇帝都不愿意为自己的继承人设立辅政大臣,但实际上,这往往是出于无奈。对于刘义符来说,他本应低调忍耐,等待自己成年后亲政。毕竟,四个辅政大臣的权力是分散的,无法形成一人专权的局面。长远来看,刘义符的局势并不坏。 然而,刘义符性格轻浮,喜欢任用一些不正派的人。四个辅政大臣意识到,如果刘义符亲政后继续听信这些小人的挑唆,他们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于是,四位辅政大臣决定废除刘义符,扶持另一个皇子登基。刘义符对辅政大臣的阴谋毫无防备,最终被废除并不久后被暗杀。 刘义符被废除后,四大辅政大臣拥立了刘义隆,即后来的宋文帝登上了皇位。刘义隆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四位辅政大臣认为刘义隆宽厚仁爱,才决定支持他。尽管如此,宋文帝的心里却并不安稳。他知道,刘义符之死的理由,和后来的秦桧谋害岳飞有些相似。四个辅政大臣声称刘义符有谋害他们的图谋,实际上,这只是他们为了先下手为强,制造的借口。换句话说,刘义符并没有实际的危害计划,而是这些大臣担心自己会被刘义符除掉。宋文帝知道,如果不小心,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因此,宋文帝决定采取隐忍的策略,并着手分化这四个大臣。在即位后的第三年,宋文帝先后处决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这三位辅政大臣。剩下的檀道济,则在十年后也被宋文帝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