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空气清凉,冬日的阳光也无法驱散微风中的一丝寒意。 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周边,我总感觉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沉重氛围。这里已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则是长平之战的遗址。 虽然我参观过不少历史遗址,但在长平遗址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这里埋葬了赵国40多万降卒,这一历史的惨痛背后,是怎样的一段悲剧呢? 40多万降卒,这个数字从古至今都非同小可。若他们奋起反抗,所能形成的力量绝对是不可忽视的,白起的军队可能根本无法抵挡,毕竟当生死存亡之际,人类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数十万赵国士兵却没有反抗,最终被白起一一坑杀。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谜题。直到长平战役遗址被发掘,大家才明白这些降卒为何不反抗。
原来,这其中隐藏着白起巧妙使诈的真相。他利用一计,让那些本有反抗之心的降卒失去了反抗的力量,最终只能任凭秦军屠戮。 那么,白起究竟是怎样施下这一计谋的呢? 长平之战,实际上是秦赵之间一场提前爆发的决战。这场战争的根源,正是韩国的上党郡。 当秦国逐渐强盛,东进的步伐变得不可避免。经过几年的逐步侵蚕,秦国逐渐控制了太行山的通道,切断了韩国国都新郑与上党郡之间的联系,使得上党郡早已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 上党郡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当初,赵魏韩三家分晋时,都不愿放弃这块战略要地,最终商议将上党郡三分,分别由三家占领。 由于韩国与秦国的地理位置相邻,这使得上党郡成为秦国东进的首要目标。秦国的第一步棋,便是占领韩国的上党郡,进而威胁赵国和魏国。 当韩国的国君意识到上党郡被秦军孤立,已经无法有效掌控时,为了求得生存,决定将这块土地交给秦国,希望以此来苟延残喘。 按照常理,既然国君做出决定,事情本应没有太多争议。但新上任的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接受,他将上党郡转交给赵国。 赵国看似得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自然欣然接受,毫不客气地将这块美味的肥肉拿下。 然而,秦国看到这一情况后十分愤怒,心想,我辛辛苦苦准备的肥肉,怎么能让你们轻松享受?于是,秦军迅速出兵攻占上党郡。结果,赵国不仅失去了这块宝贵的土地,还激怒了秦国。 赵国在接连的失败后,派出廉颇指挥军队退守长平,准备坚守待命,等待秦军撤退。这本是一个相当稳妥的战略,若赵国能坚守住,或许整个战国历史的走向都会发生改变。 然而,长平之战却悄然爆发。 在长平一带,秦赵两国都深知持久战会让自己承受巨大的压力,尤其是秦国。毕竟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平更有利于赵国防守,距离秦国本土较远,军需供给是个大问题。 秦国希望速战速决,但廉颇心态坚定,决心坚守不出。 然而,战场局势与朝堂之上却是两番不同的情形。两国君主都迫切想尽快决出胜负,以免因粮草问题而拖延战局。 在秦国暗中施行离间计的影响下,赵国任命赵括为新的总指挥,并派遣30万大军赴长平,而秦国则默默换上了白起。 长平之战,是白起的最后一战。白起生前无数次征战,战无不胜。而赵括这是第一次出任大将军,带领几乎全国的兵力。这场战争的结局,从两军换将那一刻便已注定。 白起巧妙地利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凭借地形优势成功包围了赵括及他指挥的40余万赵国士兵。 赵括在被围困、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几度尝试突围,但都未能成功。最终,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士气崩溃,40万降卒只得缴械投降。 那么,这40多万降卒将如何处理? 白起陷入了难题,但很快他就释然了。因为他发现长平一带非常适合挖坑,而且坑的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 白起决定将这些降卒全部留在长平,因为秦国无法有效利用这些降卒。如果将他们释放,他们将成为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巨大阻力。 于是,活埋、坑杀,白起完全被这些手段所控制。作为秦将,他必须为国家考虑。 在白起的指挥下,赵国的40多万降卒,就这样永远留在了长平,没能再回到家乡。 许久以来,大家一直认为白起在处理这些降卒时,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手段,直接将这些人活埋。 但仔细一想,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毕竟,要活埋40多万人,不仅难度极大,光是挖坑的工作就得花费很长时间。 直到上世纪末,考古学家才揭开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的真相。在对高平永录一号战国尸骨坑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赵军的尸骨杂乱无序,层层叠叠,表明这些降卒并不是在同一时刻被坑杀,而是分批进行的。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赵军降卒的头骨上均有箭伤、刀伤、砸伤等致命伤。 这意味着,赵国降卒并非直接被活埋,而是先被杀害,然后才被埋葬。尸骨的层叠现象,也就解释了这一点。 既然白起如此残忍,赵军降卒为何没有反抗?显然,白起在这一过程中施下了诡计。白起在临终时也坦言,他承认自己施下了诈,并高呼我诈而尽阬之后自刎身亡。 或许,白起所谓的诈就是通过食物、放归等手段,诱使赵国降卒放下武器。随后,白起以小股分割的方式,将这些降卒包围,一旦他们因缺乏粮草而丧失反抗能力,便一一击杀,并掩埋之,直到40多万降卒全部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