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6年,正值朱元璋与张士诚激烈交战之际,他收到一则令人震惊的不幸消息——他的重臣谢再兴竟然叛逃了,而且最令人痛心的是,谢再兴投奔了对手张士诚的阵营。得知此事后,朱元璋愤怒异常,怒不可遏,随即下令将谢再兴一家彻底清算,唯独留下了他的女儿。然而,朱元璋万万没有料到,正是这次他表现出的仁慈,竟成为后来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都流淌着谢再兴血脉的根源。究竟这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当时不正是已经剿灭了谢再兴的血脉吗?为何大明后续皇帝中反倒保留了这位“叛徒”的血统?让我们细细回顾当年背后的曲折故事。
谢再兴早年是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功臣,彼时的谢再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深知朱元璋身具帝王之相,才甘心投身其麾下。彼时谢再兴在朱元璋的军中风头正劲,与胡大海携手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胡大海遭奸人暗害身亡,谢再兴只得单枪匹马,组建一支队伍,继续与敌对势力鏖战。可就在谢再兴与胡大海合作之前,有一件事让谢再兴与朱元璋之间埋下了隔阂的种子。
当时,谢再兴正在外与敌军激战,朱元璋的嫂子带着她和朱重四的儿子朱文正找到朱元璋门前。见到他们孤苦无依的模样,朱元璋这才明白,自己的哥哥已经去世,嫂子与侄子二人过着艰难生活。幼年时朱元璋常捉弄哥哥,如今听闻其死讯,心中满是悲痛,便热情接待了嫂子和侄子,并决意好好培养朱文正,坚信老朱家子孙个个都有才华。
朱文正当时已19岁,朱元璋为照顾侄子,赐予他一门亲事,选中了谢再兴的大女儿。那姑娘年纪相仿,貌美出众,朱元璋便擅自决定将她许配给侄子,谢再兴当时正外征,毫不知情。直到朱文正与谢再兴女儿成婚,谢再兴方才得知此事,感到极为震怒。毕竟是自己亲生女儿,竟被他人擅自许配,他的尊严和感情受到了极大伤害。朱元璋尚未称帝,这样的行为无疑伤透了谢再兴的心。虽说仅凭此事谢再兴未必会叛变,但确实让他心生芥蒂。后续的诸多矛盾逐渐激化,最终逼使他走向叛变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事情的演变。
当时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战事已有明显优势,逐渐侵蚀张氏领地,尤其占领了浙西地区。为切断张士诚的贸易路线,朱元璋下令严禁任何人在张士诚辖区内做生意,违者斩!然而没想到不久后,有人明目张胆地违抗命令,秘密潜入朱元璋势力范围内大肆经营牟利。这两人正是谢再兴的心腹。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处决了他们,两颗人头被悬挂在谢再兴家门口,明显是在责怪他未能管教好属下。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谢再兴的怒火。多年征战功勋,在他看来被如此羞辱岂能忍受?他的愤懑情绪日益积累。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让谢再兴彻底失望的事。当他远征在外,朱元璋再次“先斩后奏”,将谢再兴的二女儿嫁给了手下大将徐达。这次依旧是未经谢再兴同意,令他回归后愤怒难抑。两次无视他作为父亲的权利,让谢再兴彻底对朱元璋失望透顶,心中开始萌生叛变的念头。他害怕自己下一次回家时,会发现女儿又被卖了而不自知。更何况,这样的行为还是出自曾经的领导者。
而最令谢再兴彻底决裂的,是朱元璋在女儿出嫁后,竟然收回了他的兵权。谢再兴失望至极,彻底失去了效忠的动力。趁着朱元璋忙于与陈友谅的战争,他带着自己的军队投奔了张士诚。谢再兴清楚,此时唯一能抗衡朱元璋的对手只有张士诚,所以选择投靠对方以保全自己的一线尊严。
谢再兴叛变消息传来,朱元璋愤怒至极,始料未及这位多年的老将会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因当时他正与陈友谅鏖战,暂时无暇东顾,只能容许谢再兴暂时苟活。等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准备全力攻打张士诚,却得知亲侄子朱文正也叛逃至张士诚阵营。这一消息令朱元璋痛心疾首。朱文正曾被善待,如今却背叛了家族,朱元璋怒火中烧,携诸多恩怨与实力一同爆发,最终击败张士诚,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
随之,朱元璋亲手铲除了叛徒谢再兴,对亲侄子朱文正却因皇后求情而网开一面。虽免死,仍被囚禁至死。谢再兴的背叛牵连了全家,朱元璋下令将所有与谢再兴有关联者悉数逮捕处决。李文忠奉命抓捕谢再兴弟弟时,他们拼死抵抗,最终在李文忠承诺保命下投降,谁料朱元璋铁了心不听劝,两个弟弟与谢再兴的儿子们全部被杀。唯独谢再兴女儿和徐达妻子因皇后和徐达面子被放过,但两人最终命运凄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达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后。从此,大明后续皇帝身上也流淌着谢再兴的血脉,这成了朱元璋未曾预料的历史巧合。
回望谢再兴的一生,他本有望成为与常遇春齐名的大将,但朱元璋的种种举措,尤其是两次擅自将其女儿许配他人,深深伤害了他,直接导致他的叛变。若当初朱元璋能多些尊重与沟通,谢再兴极可能成为大明征战史上的顶梁柱。然而他两次轻率之举彻底激怒了谢再兴,最终逼得这位功臣投靠敌对阵营,以保留仅有的尊严与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
《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