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身于武进。传说他刚出生时头发便是白色,直到满月才渐渐变黑。建文二年,他成功考取进士,授任兵科给事中一职。后来在永乐元年,调任为户科都给事中,开始承担更多财政事务。
当朱棣率军攻占北京,建文帝朱允炆被传在火灾中遇难,但坊间传闻称他实际上逃出了京城,许多旧臣也随之隐匿。对此,朱棣心存疑虑,无法断定真伪。直到永乐五年,朱棣派遣胡濙携带诏书,前往寻找被称为“仙人”的张邋遢,意图从中探听建文帝的行踪。胡濙遍访各地州县,暗中调查建文帝是否藏身于某处。
虽然最终未能查得建文帝的确切下落,但胡濙期间收集到大量民间隐秘消息,均如实上报,直到永乐十四年才返回京城。永乐十七年,他被派往江浙湖湘四省巡按,一直任职至永乐二十一年。那时朱棣正酣睡,听闻胡濙到访,急忙起床召见,胡濙将多年来的调查所见详细汇报,直到深夜才告辞。
在胡濙未归之前,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传言众说纷纭,有人称他已乘船逃往海外。为此,朱棣派遣内臣郑和等人下西洋寻找线索。胡濙回京后,关于朱允炆的各种谣言才渐渐平息,市场舆论趋于平稳。
此后,朱棣将胡濙派往南京,调查太子朱高炽的监国情况。因汉王朱高煦多次诬陷太子,胡濙深入考察后回复,认为朱高炽监国期间无重大过失。朱棣听闻,颇感欣慰。朱高炽继位成为仁宗皇帝后,胡濙被召为行在礼部侍郎,随后兼任太子宾客和南京国子祭酒。宣宗朱瞻基即位后,胡濙调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升为礼部尚书。宣德六年,主管南京户部事务的张本去世,朱瞻基遂委任胡濙掌管南京户部。
当时朝廷开销节节攀升,胡濙忧虑财政入不敷出,极力阻止蠲免租赋的诏书颁布。此举激怒了朱瞻基,虽受到严厉斥责,但胡濙的官职和礼遇未见减少。一次朱瞻基宴请胡濙、杨士奇、夏原吉、蹇义四人,称赞他们治国有方,使天下太平,海内无虞。
英宗朱祁镇继位初期,推行节约政策,胡濙随即奏请减少朝廷供品和裁减法王以下的数百番僧,获得批准,显著降低了朝廷支出。后来,胡濙曾不慎遗失南京礼部尚书的官印,朝廷未责备,命令制新印。不料新官印又一次遗失,朝廷依法将他逮捕入狱,幸好官印不久找回,胡濙获释并恢复职务。
正统九年,胡濙年满七十,申请退休但未获批准。数年后,土木堡之变爆发,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朝堂上哀声四起,有人提议迁都南京。胡濙坚决反对,指出朱棣当初定都北京并修建皇陵,是为了子孙守护京城,迁都不可取。他与侍郎于谦携手稳定朝局。
不久,代宗朱祁钰即位,计划派杨善前往瓦剌探望朱祁镇。胡濙建议随行多带粮食衣物,但朱祁钰未作回应。瓦剌准备释放朱祁镇时,朱祁钰虽不情愿,仍命礼部准备迎接仪式。胡濙与礼部官员商议制定方案,朱祁钰稍作修改后照办。
给事中刘福等人批评礼仪简陋,朱祁钰回应称已收到朱祁镇回信,要求礼仪不宜过隆,众大臣因此不敢再劝。此时千户龚遂荣致信大学士高谷,举唐肃宗迎接上皇李隆基礼仪盛大的例子,主张此次迎接应从厚。高谷将信呈朝,劝文武官员效仿,许多大臣表示赞同。
胡濙等人将此信上呈朱祁钰,建议效仿唐制,陛下亲迎朱祁镇。朱祁钰不悦,命令官员严格执行此前指令,不得更改。朱祁镇回京后遭软禁于南宫。
次年春节,胡濙率文武百官请求拜见朱祁镇均被拒,朱祁镇生日时再次申请仍未获准。景泰年间,胡濙因年迈体弱,对政务逐渐不闻不问。朱祁镇复辟后,胡濙勉强带病上朝,不久请辞离职,获朱祁镇同意并赏赐丰厚。
胡濙退隐故里,度过了七年晚年,于八十九岁高龄辞世。他一生侍奉六朝君王,历时近六十年,被朝野尊称为耆德,堪称明代政治的见证者与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