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没有想到林徽因女士的粉丝竟然如此之多,而且攻击性竟然如此之强。
当然,我并不在意攻击性,因为作为一个历史写作者,攻击性的评论我看多了,如果每一条我都在意,那我早被气自闭了。
我在意的是这些攻击性言论里居然还是存在大量历史错误,这就意味着这些朋友并不了解真实历史事实,这让我觉得有必要再写一期关于林徽因女士的文章,当然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期了,因为我只想澄清一些历史事实而已。
林徽因在宾大不是助教,而且宾大建筑系完全落后于时代
许多朋友说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全美第一,因此我说林徽因和梁思成毕业于二流院校的说法不成立。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宾大建筑系确实在当时是全美第一,但是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全美国大学学术水平以世界为体系来衡量的话,只能算二三流,远落后于欧洲,至少在纳粹德国开始排犹以前,欧洲大学才是世界一流
以宾大建筑系为例,宾大建筑系领导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克瑞,英文维基百科上对他的介绍是“古典主义设计师”;而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建筑风格主流是包豪斯风格,也就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阿尔瓦·阿尔托
柯布西耶
这些林徽因、梁思成同龄人,这些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都是“现代派”,顺便说一句,虽然美国1930年代后在建筑、家具设计上也完全被现代主义极简风格征服了,并且随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美国人把极简风格带到了日本,现在被人吹捧的无印良品以及日式家具其实都是受驻日美军的影响。
坦白说,保罗·克瑞正是因为自己古典主义风格在欧洲被边缘化才不得不远赴美国宾大任职的。
直白的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大接受的建筑学教育距离世界最新潮流差了至少30年。
而且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在全球范围内没落了,一直到现在。
所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真的是接受的二流教育。
接着我们来谈林徽因的“助教”是怎么一回事。
“助教”和“助理”不一样,“助教”的英文是“Teaching Assistant”,“助理”的英文是“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
林徽因女士担任的不是“Teaching Assistant”,而是“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也就是打杂的,端茶递水,打扫卫生都可以叫“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
而且她也不是在宾大建筑系给教授做助理,而是给设计师做助理。
如果还有人坚持林徽因在宾大做过“助教”,请拿出她当过“Teaching Assistant”的证据,反正我没有看到。
林徽因自己坦诚自己学术能力不行,国徽主体设计未采用她的设计
然而我们来看林徽因女士的建筑学专业能力。
这方面我认同一种说法,林徽因女士在建筑学领域只能算三流,她真正的贡献是建筑史学方面帮助梁思成整理中国古建筑史。
事实上目前没有一张林徽因手绘的建筑图纸,林徽因女士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尽管一直传说吉林西火车站是林徽因女士设计的,但是设计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更关键在于吉林西站严重借鉴(抄袭?)了济南火车站的设计,如果真是林女士作品,那岂不是更尴尬?
另外,林徽因女士在给金岳霖的信件里也坦率承认自己不是搞学术的料:
老金:
多久多久了,没有用中文写信,有点儿不舒服。
John到底回美国了,我们愈觉到寂寞,远,闷,更盼战事早点结束。
一切都好。近来身体也无问题地复原,至少同在昆明时完全一样。本该到重庆去一次,一半可玩,一半可照X光线等。可惜天已过冷,船甚不便。
思成赶这一次大稿,弄得苦不可言。可是总算了一桩大事,虽然结果还不甚满意,它已经是我们好几年来想写的一种书的起头。我得到的教训是,我做这种事太不行,以后少做为妙,虽然我很爱做。自己过于不efficient,还是不能帮思成多少忙!可是我学到许多东西,很有趣的材料,它们本身于我也还是有益。
已经是半夜,明早六时思成行。
我随便写几行,托John带来,权当晤面而已。
徽寄爱
1943年11月下旬
大家仔细看黑体字部分,这里所谓的“大稿”就是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也是为什么梁思成被尊为中国建筑学开山祖师的原因。这里很明显,林徽因自己承认自己不是搞学术的料,她“做这种事太不行”。
好了,接下来就是国徽设计。
关于国徽设计,大家要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人的功劳,林徽因女士当然在国徽设计者之一,但是客观来说国徽主体设计采纳的并不是清华组的,而是张仃小组的。是的,清华组组长是梁思成并不是林徽因。
我们可以看一下林徽因组与张仃组的设计,我觉得看完之后什么都明白了:
1950年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对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提出的“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进行讨论,商议修改的基本路子。这次会议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案。
在国徽方案确定后,记有功人员八名,其中就包含张仃在内,奖励八百斤小米。
在当时所有设计都是集体参与,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数足足有上百人之多,在这里面林徽因并不是主设,并且林徽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贡献并不在建筑主体上,而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雕刻装饰”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花边是林女士设计的,如此而已。
好了,该说的我差不多都说完了,如无意外,这应该是我最后一篇关于林徽因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