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棉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棉花不仅生产成本小,而且产量非常丰富,种植棉花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棉花也常被人们称作为白色的金子,其中以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最为著名,因此乌兹别克斯坦也被称为白金之国。
在上世纪的时候,就有一部分苏联人员盯上了棉花,想要借此获得巨大的经济财富,逐渐就成为了苏联的第一大贪污案件,也是就棉花案,“棉花案”贯穿了苏联的四个领导人的执政时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差强人意,不了了之了。
我们的疑问也随之产生,“棉花案”涉及的人员众多,腐败的金额也非常巨大,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联就此作罢了呢?也许我们会十分疑惑,苏联的贪污案为何会与乌兹别克斯坦产生联系呢?
苏联早期的棉花市场主要来源于美国地区,但是由于美国内战的爆发,使得美国地区的棉花产量迅速减少,不能满足俄国的市场需求,因此俄国不得不找寻新的棉花供应国家。由于乌兹别克斯坦是有三个汉国组成,国与国之间较为分散且存在着较多的冲突矛盾,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内部的不和谐和不团结,这就给外来的侵略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可乘之机。
苏联也正是凭借乌兹别克斯坦的这一弱点,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乌兹别克斯坦也成为了苏联在中非地区的共和国,因此也正式成为了苏联的棉花原料供应地。当时的苏联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棉花的供给和需求已经与市场脱节,全部依靠国家统一分配,因此国家会根据各个地区的产量来投放资金,以保持生产的所需资金。
政府的拨款资金在当地的高官的眼中就成为了一笔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助长了官员的贪污习气。为了保证俄国的棉花供应充足,乌兹别克斯坦的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种植棉花,乌兹别克斯坦的地势以及天气气候是非常适宜棉花生长的,但是棉花的产量并不是永无止境的,仍然还是有界限的。
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产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直到1935年棉花的产量突破了400万吨,但是这400万吨却已经是极限了。希拉多夫没有认识到现状,他认为棉花的产量甚至可以突破600万吨,但是这个想法却是天方夜谭。
希拉多夫已经夸下了海口,但是实际产量却一直没有突破,因此众人想到的唯一办法便是作假,也就是谎报棉花的产量,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政府拨款。
希拉多夫最得力的助手还要数阿德洛夫,虽然阿德洛夫的出身不是很好,但是他凭借着他的聪慧以及机灵逐渐成为了农庄的负责人。在他的治理之下,庄园变成了人间地狱,阿德洛夫对于庄园里的农民实施一种严格的管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阿德洛夫的监控之下。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将棉花的产量步步下放,从首都到各个地区,没能完成产量的地区都像阿德洛夫一样开始谎报棉花的产量,大部分地区都开始纷纷效仿。
在面临棉花产量检查的时候,各个地区也是想方设法的糊弄检查的官员,制造各种意外来混淆官员的眼睛。从棉花的生产、运输乃至最后的棉花加工,都有官员在抽取其中的利益,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工厂厂主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直到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这场涉及人员众多,金额巨大的棉花贪污案终于被抬在明面上。安德罗波夫想要重力的惩戒涉案的人员,在案件的调查之中,发现涉案金额达到30亿卢布,涉案人员更是牵扯出数百位人员,其中既有高官贵族也有工厂厂主,可谓是覆盖了众多领域。
但是其后上任的苏联领导人,却再一次将这个案件置之不理。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那些当初被认定的罪人,却在这之后成为了受害人。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释放了所有“棉花案”的涉案人,并且为希拉多夫清洗名誉,甚至还为他树立了雕像以此表示纪念。
总结: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不再盲目地大量生产棉花,同时还种植多种农作物及其水果,以保证自身国家的食品安全。贪污腐败一直都是影响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只有保持政治的清明廉洁,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