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中逃兵到一国之君:刘邦造反背后的隐秘故事
迪丽瓦拉
2025-07-10 17:03:04
0

县令是大领导,对具体工作不太熟悉,也不想得罪人,他把熟悉法律法规的萧何叫过来公断。

前面说过,萧何是刘邦在县中最好的朋友,亲兄弟一样。他过来问明缘由后,对县令说,那个狱吏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应该受到严厉责罚,而任敖是仗义执法,只是方式方法欠妥,有待改进,应该宽恕,以教育为主。显然,萧何是在偏袒任敖。

像狱吏这种恃强凌弱的人,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会深恶痛绝,所以明知道萧何有意偏袒任敖,县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以制止。按照秦法,那个狱吏挨了一顿板子。

处理完任敖和狱吏的纠纷,萧何顺便向县令替吕雉求情,说吕雉不过是家庭妇女,妇道人家,携儿带女,不闻外事,受刘邦连累实在太冤枉,何况刘邦人也没见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谁也不清楚,虽然有过失,还不至于牵涉他的家人,不如先宽大处理,待刘邦归案后再说。

县令知道刘邦平时在县里人缘很好,对自己还算尊重,也无心为难他的家人,就同意了萧何的意见,将吕雉释放。

回到家,吕雉到处托人打听刘邦的下落,最后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刘邦躲在芒砀山附近。刘邦走后,家里没了收入,坐吃山空,吕雉干脆打点行囊带着儿女直接跑到芒砀山来找刘邦。

吕雉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女人,她见了刘邦没说是托人打听得知了刘邦的下落,而是说什么望到云气而来。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无非有三个原因:一是吕雉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故意这么说;二是吕雉为了鼓励刘邦努力奋斗,故意这么说;三是刘邦授意吕雉这么说,就像斩杀白蛇一样,以说明自己是“天选之子”。最大的可能是最后一个原因。

无论是哪个原因,自从有了这个说法,刘邦又获得了一部分的支持,很多人慕名前来投奔,队伍随之逐渐壮大,已由之前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好几百人。

刘邦与老婆孩子团聚后,在芒砀山中找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当时叫“黄桑峪”,因为刘邦一家人住过,被后人改名为“皇藏峪”。

就在这个时候,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抗秦朝统治的起义高潮。

前面说过,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不久就攻占了蕲县,而蕲县距离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沛县县令整天提心吊胆,担心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不知道哪天打过来,本来预想着到时候主动开城投降,但又不甘心,于是把萧何和曹参等人招来开会,商议何去何从。

在会上,萧何和曹参率先发表意见:“我等是秦朝任命的官吏,如今要背叛秦朝起事,恐怕沛县百姓会信不过啊,不如把那些潜逃在外的亡命之徒召集回来,组织一支队伍,利用他们来挟持沛县百姓,对抗陈胜吴广那伙人。”

县令一听,认为言之有理,但问题又来了,到哪里去召集亡命之徒呢?

看县令被说动了,萧何直接建议把刘邦那帮人召回来辅佐,因为刘邦为人讲义气,又是老同事,如果赦免他的罪,肯定会知恩图报,他回来了,沛县就安全了。

县令接受了萧何的建议,然后派樊哙去寻找刘邦回来。为什么要派樊哙去呢?因为樊哙和刘邦的关系比较特殊,两个人是连襟,也就是樊哙的老婆吕媭是吕雉的妹妹。

樊哙是个狗屠,也就是杀狗的出身,这样的身份,在现在好像地位不高,其实不然。在古代,卖肉的地位比一般人要高一些,因为那个时候,肉是奢侈品,逢年过节才能包饺子饱餐一顿,平时肉金贵得很。又加上吕雉的老爸吕公擅长相面,他认为樊哙相貌不凡,身强力壮,所以把最小的女儿吕媭嫁给了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面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俗话说:“相由心生。”从面相上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大小,不过也只有像吕公这样眼光独到的人才能分辨出来。

县令是个聪明人,知道樊哙和刘邦之间的这层关系,他断定樊哙应该知道刘邦的藏身之处,这才派他去寻找刘邦。果不其然,樊哙对刘邦的情况一清二楚,接到任务后,直奔芒砀山。

见到刘邦,樊哙把沛县的情况以及县令的意思向刘邦详细述说了一遍。刘邦在芒砀山中已经流浪好几个月了,苦不堪言,听樊哙说沛县县令请他回去共谋大事,喜出望外,认为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当即率领他那帮兄弟兴冲冲赶往沛县。

当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畅谈美好未来的时候,远远望见有两个人从对面沛县方向小跑过来。走近一看,原来是萧何和曹参,两人风尘仆仆,满头大汗。

来不及寒暄,刘邦问萧何和曹参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这般狼狈不堪。萧何稍微定了一下神,气喘吁吁地回答道:“刘季,情况有变啊!之前我们说服县令召你回来准备大干一场,可是那个狗官不知道中了什么邪,突然变卦反悔了。他下令关闭城门,非说我们内外勾结,图谋不轨,还要诛杀我们哥俩。我们哥俩提前得到消息,才侥幸逃了出来。现在我们俩的小命算是保住了,那狗官岂肯罢休,估计会对我们的家人下手啊!刘季,你快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办?”

萧何一口气说完前因后果,刘邦不由得暗爽,有人处境和自己差不多了,能不暗爽吗?这回有伴了,不孤单了,可以一起造反了,但他故作关心地安慰道:“老萧,先别着急啊,你们哥俩一直待我不薄,你们的家人就是我刘季的家人,我一定会设法营救的!我现在手里有好几百个兄弟,我们先回去看看看,然后再做打算。”

事到如今,萧何和曹参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加入刘邦的队伍,跟着来到了沛县城下。

那么,在沛县城下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刘邦带领队伍来到沛县城下,沛县城大门紧闭,显得如临大敌。刘邦背着手在城下来回踱步,随后转头向萧何问道:“老萧,有什么办法能打开这城门吗?”

萧何皱着眉头,显得颇为无奈:“城中百姓对秦朝恨之入骨,未必都听从那狗县令的话。如果我们能传递一份书信进去,煽动一下,或许会有人响应打开城门。唉……只可惜书信无法传递进去,这可如何是好?”

刘邦哈哈一笑,说道:“这有什么难的?你只管写一封书信,我自有办法投递进去!”

听刘邦这么有把握,萧何二话不说,找来一块布和一支笔,沉吟片刻,草草写了一封书信,然后念给刘邦听:“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刘邦听了非常满意,交口称赞,心想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这么会挑唆事,寥寥几句就能说到人的痛点。萧何写的这段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极具煽动性,主要说明了两个痛点:一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即秦朝暴政,不得人心,诸侯并起,天下大乱,沛县百姓不能无动于衷;二是沛县百姓的出路,即诛杀县令,响应诸侯,顺应大势,推翻秦朝,否则存在被屠城的风险。简单一句话,干掉县令,响应诸侯,以求自保。

刘邦接过书信,转身从旁边人手里挑了一副弓箭,将书信绑在箭身上,从容走近沛县城墙,仰起头,挥舞着弓箭,大声呼喊道:“城上兄弟听着,我刘季率大军回来了!我这里有书信一封,你们好好看看,它可以保全城人的性命。”说完,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将箭射到了城墙上面。

城上守兵大都认识刘邦,赶快从箭上取下那封书信,相互传阅。大家议论纷纷,拿不定主意,于是有人拿着书信去找城中德高望重的父老征求意见。

前面提到过,“父老”当时是一种民选的官职,主要负责地方上的公共事务,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相当于现在的民意代表。父老们看了书信,认为书信上写得很有道理,暴秦早该灭亡了,现在为了保全全城人的性命,只有牺牲秦朝任命的县令了。

经过短暂协商,父老们达成一致意见,带着一帮年轻人冲进县政府,把县令杀死,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刘邦进城后,把城中父老、乡绅以及地方豪杰召集过来开会。在会上,大家一致推举刘邦做沛县县令,脱离暴秦统治。刘邦激动得难以自已,没想到自己这么受拥护。但他心中没底,就为难地说道:“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到时一败涂地就追悔莫及了!我刘季几斤几两,我自己清楚得很,真没有那么大能耐保全大家啊!还请父老兄弟们另择贤能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一番大事业!”

有人说,刘邦这是虚情假意,装装样子。但我倒不这样认为。“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每个人都明白,造反的事更是如此,刘邦自己不要命了,难道他也不顾及一家老小了?换成谁恐怕都要好好掂量掂量。所以,刘邦的谦让当时应该含有真情实意的成分。

众人见刘邦真不想干,便转过来推举萧何和曹参,因为这俩人有文化,在县里面比较有威望。萧何和曹参都是文人出身,舞文弄墨、耍耍笔杆子还行,造反的事无论如何不敢牵头。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深知造反不成,后果严重,那是要诛灭九族的,他们比刘邦更在乎一家老小,所以坚决推辞不干,要大家继续推举刘邦,自己甘愿辅佐。

大家只好又来推举刘邦。刘邦往墙角一蹲,开始耍赖皮了,无论大家怎么起哄就是不松口,心想你们这帮文化人贼精,合伙坑我这个大老粗,我才不上你们的当呢。

这倒好,造反却没人愿意做老大,那还造个屁反?现在县令也杀了,城也夺了,以后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啊!大家僵持在那里,一筹莫展。

正当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时,有一位好像很有见识的父老,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径直来到刘邦面前,诚恳地说道:“刘季啊,老朽我一大把年纪了,不会看错人的!很早以前老朽就听说了你刘季的大名,都说你不是个凡人,将来肯定大富大贵。刚才老朽和几个人在外面占了一卦,卦上说得明白,你刘季带领大家伙干最吉利。事已至此,为了大家伙,你不能再推辞了!”

众人纷纷响应,声称天意难违。刘邦还想再推脱,但看到大家言辞恳切,而且占卜都说自己最合适,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不过他事先声明,如果干得不顺心,自己随时可以辞职不干。

众人听刘邦总算答应了,都欢呼雀跃。当时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在古代,这已步入老年人的节奏,所以大家尊称刘邦为“沛公”。

老大确定了,那么按照老规矩,要择吉日良辰举办个就职仪式。当然,在就职仪式前,很多事情也要先准备妥当。

首先是旗帜问题。有人出主意说,前段时间不是传刘邦是赤帝子吗,还斩杀了白帝子,那就用红色的旗帜。刘邦表示同意。从那时起,红色成了汉民族崇尚的颜色,这颜色确实不错,让人热血沸腾,有激情,有干劲。

然后,刘邦选兵点将,进行分工安排:萧何最有文化,水平最高,擅长司法工作,做县丞;曹参为人厚道,也有文化,擅长内勤工作,做中涓;樊哙长得壮实,勇猛无比,是刘邦的连襟,做舍人,负责刘邦的安全工作。

还有一个人名叫夏侯婴,与刘邦关系非常好,每次路过泗水亭,都要找刘邦聊天,一聊就是大半天。有一次,刘邦开玩笑误伤了他,被人举报。按照秦法,亭长伤人是重罪,但夏侯婴死活不承认自己受伤,刘邦才得以被从轻发落,鞭笞数百下,判了一年多,最后不了了之。可见两人关系有多亲密。夏侯婴以前在县政府负责车队管理,现在造反了,继续负责车队,被任命为太仆,给刘邦开车,成了刘邦一生形影不离的人。

还有任敖,为人仗义,上次在监狱里替吕雉打抱不平,那就做门客,好吃好喝管着,做刘邦的身边人。

旗帜有了,职位也安排妥当了,杀牛宰羊,祭祀完黄帝和蚩尤,就算是打起锣敲起鼓,正式开张了。

紧接着,刘邦以沛县子弟为班底,组建了一支两三千人的军队。组建军队不是用来看家护院的那是要出去攻城略地的,否则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只有饿肚子了。那么,刘邦首先会攻打哪里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存... 在吴三桂的协助下,多尔衮闯入中原,占领紫禁城,拉开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序幕。最初的"康乾盛世"时...
原创 世... 提到“黑帮”,许多人都会感到害怕。黑帮,即社会上活动的犯罪团伙和其他反动集团成员,他们以谋取高额利润...
原创 明...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48年)的皇帝。他年仅10岁时就即位,前十...
“小推车”的濉溪印迹④丨一座革... 吕欢欢 王晓飞 【编者按】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在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
原创 盘... 三国就像是一个星光璀璨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星光熠熠的明星,有武将,谋臣,统帅和诸侯,他们都在...
原创 俄... 俄罗斯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领土面积最广的国家。它在一战和二战中表现顽强,几百年来赢得了全世界的尊...
原创 关... 关羽是演义中顶尖级别的高手之一,而且是杀死一流武将最多的一人。不过在演义中敢于主动向关羽挑战的人也不...
原创 出... 如果说在古代来说,历史上第一杰出而有名的外交官,想必是西汉王朝苏武莫属不可了。作为西汉王朝的代表,义...
原创 刘...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汉高祖刘邦对他的评价是“智慧有余,胆识不足,不能担此(指丞相)重任。”...
原创 种... 16世纪开始,种植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美洲逐渐发展壮大,甚至一度成为了美洲经济的主体,对世界贸易也有...
原创 老... “北京到巴黎”是一项长途驾驶比赛,可以说是最早的拉力赛,起源于1907年,从当时处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
原创 吴... 明末清初,吴三桂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复杂人物。他面临的困境,无论是撤藩还是留藩,都似乎预示着一条不归路。...
原创 清... 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局既源于封建专制统治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也受制于清朝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原创 他...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在这段历史中,涌现了众多杰出的人物,...
原创 “... 在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党争就像一块无法根除的毒瘤,深深植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之下,如影随...
原创 记...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很多网络小说曾经火爆异常,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却逐渐被忘记,这里拔出来...
原创 1... 1982年,在美国漂泊几十年的冯玉祥之子,请求回国定居,可邓小平却摇了摇头:这个不急,你先完成两个任...
原创 原...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总是呈现一种规律,那就是天下事分久必合。这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核心凝聚力的体现。我们每个...
水利科普 | 地球还有多少淡水... 淡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这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靠近自然水源的地...
原创 华...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误解流传甚广。并非郑和所创立,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