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说说咸丰皇帝的故事,他就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为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清宣宗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年号咸丰。
咸丰有幸登上皇位,要感谢他的老师杜受田,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了两个主意,但正是这两个主意,最终却给他留下了后患。
下面就听笔者详细道来。
一.老师的主意,帮他获得父皇的信任
奕詝的父皇道光皇帝晚年时,传位的问题逐渐摆上议事日程,在诸位皇子中,最终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訢成为了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而且六弟奕訢天资聪明、文武双全,深得道光帝的喜爱。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若与奕訢正面比拼,奕詝肯定不是他的对手。就决定以仁孝之心,来取悦于道光帝。
有一次,诸皇子们随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猎。结果诸皇子都有所收获,其中奕訢的猎物打的最多,而奕詝却一无所获。当道光帝责问他时,只见奕詝冷静(显然事先得到了杜老师的面授机宜)地答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他的回答深深打动了道光帝,使后者开始下定了立他为储君的决心。
到道光末年,道光皇帝重病在身,他召见了奕詝、奕訢入对,准备最终确定太子人选。两位皇子分别请教了老师。奕訢的老师告诉他,皇上询问时,你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际上是要他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于是,在道光皇帝召见时,奕訢便大谈治国方略。
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知道奕詝的见识与口才都不如奕訢,便教他回答技巧:在皇上自言老病,问你治国方略时,你跪在地下磕头痛哭流涕,一句话不要说,以表示誓死效忠的诚心。在道光帝向他询问同样问题时,奕詝照老师说的去办了,结果大获成功,道光帝终于将奕詝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老师在关键时刻,为奕詝出的这两个主意,让他反败为胜赢得了道光帝的信任,也最终成功获得了皇位。然而,也正是这二个主意,给登基后的咸丰帝停下了后患。
二.内外交困的局面情有可原
对于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在关键时刻为他出的两个主意,让他成功上位的表现,不少人认为这是明智与聪明之举。但是,笔者却认为杜受田的这两个主意,表面上是促成了咸丰的登基,但实际上,不仅让当时的道光帝产生了误解,也给咸丰帝甚至后继朝代留下了后患。
首先来说道光帝组织的那次狩猎活动,他当时主要的目的,是要选择一个勇敢英武的国君候选人,却被“仁慈”的奕詝所迷惑,甚至冲动地下了立他为储的决心。从而让奕詝的老师杜受田误导了初衷,做出并不正确的选择。这一事件,也让咸丰误认为“仁慈”的重要性。
再说道光帝临终前的招对,他本意是想考量两位皇子的治国方略如何?但又被杜受田的“愚忠”之法所蒙蔽,最终下了决心选择奕詝为太子。同时又让咸丰误解了忠孝与治国的关系。
由于咸丰帝是靠“仁慈”与“愚忠”上的台,因此他的政治才能与远见,以及军事才干并不出色。所以,他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虽然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进行了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他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
咸丰帝又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依靠他们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等。给衰退的晚清注入了短暂的活力。
但是,由于咸丰帝执政时大清帝国,已经累积了百余年的弊政,而他又不能拿出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彻底改变这种颓势。所以,当内部发生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外部又出现英法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因能力有限而无法招架了。
最后咸丰只能借助汉族地主武装,与外国势力联手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内部稳定之后,又对国外“友人”提出的过分要求无力抗拒,只得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收场。
更加可悲的是:在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后,竟然不思进取、心灰意冷,并逐渐喜欢上了热河行宫的生活,醉心于戏剧、声色犬马,不想回北京了。
咸丰帝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将国家的安危置之度外,自己的身体也因酒、色、大烟等恶习而急剧恶化,导致年仅31岁就逝世于承德避暑山庄。
而且咸丰帝临终前,诏命“顾命八大臣”辅佐小皇帝的同时,又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掌管),从而为后来慈禧太后长期垂帘听政、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创造了先决的条件。
总之,咸丰有幸登上皇位,要感谢他的老师杜受田,在关键时刻给他出的两个主意,让他反败为胜;但也正是这两个主意,最终给他留下了后患。造成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拿不出有效的措施,来彻底解决根本问题,导致国家落后遭辱、后继政权旁落至昏暗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手中,自己也因不思进取、过度淫荡而早亡。从此结果来看,杜受田当时给咸丰出的两个主意,表面上看是救了他,实际上最终是害了他啊!
这一事件告诫人们:在选择国家接班人时,还是应该从大局出发,多从有利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去考虑问题,而绝不能像道光皇帝那样,被所谓“仁慈”、“愚忠”迷惑,丧失原则性,否则不仅会损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且对江山稳定也非常不利。
面作为已被选上的领导人,则更应该时时处处为国家与人民着想,不能在遇到困难与危机时,就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否则就是对国家民众的极大犯罪。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